开国十大大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此次军衔等级设置是在中国传统军衔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了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的,其中将官设置为四级,即: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1955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由国家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以国务院名义授予。
十大大将
  粟裕(1907-1984)
十大将粟裕
  粟裕
  湖南省会同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战略家、战术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创造过3人俘敌100人的记录,因此被朱德称为“青年军事家”。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新四军抗日反顽作战做出重大贡献。韦岗战斗,粟裕率部杀伤30多个日军士兵,击毁5辆军车。随后在1940年,粟裕协助陈毅指挥黄桥战役,以7000人的兵力全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所部11000人。随后在车桥战役、奇袭官陡门战斗,粟裕指挥所部分别给予日军以伤亡200多人和460人的重创。当时毛泽东主席就断言,他以后能够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大军。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号为502。1946年,粟裕接到命令,率领所部转入山东外线作战,但他坚持要先在内线作战,并获得批准。在7月13日--8月31日的这段时间里,粟裕、谭震林指挥3万人的部队在苏中地区与国民党军12万人进行连续作战,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和5个警察大队共5万3千人,即著名的苏中战役。在此次战役后,毛泽东主席十分高兴,将他作战的经验推广到全军。
  随即,粟裕率部转入山东外线作战,和山东解放军会合,此前他命令王必成等将领率领部队进行了艰苦的第二次涟水阻击战,和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激战,部队元气大伤,损失极为惨重。这个仇恨在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心里扎下了根。随后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协助陈毅司令员负责军事指挥,率部连续三次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莱芜战役,针对敌人兵力的分散,粟裕指挥部队进行运动战,3日内即歼敌5万,俘虏敌主将李仙洲。为了打破敌人分三路进攻我部,企图把我军压缩到沂蒙山区的阴谋,粟裕乃以部分兵力钳制敌人左右两翼,而选择了中路突围冒进之敌,经过1947年5月13-16日的浴血奋战,我军终将敌王牌74师围歼于孟良崮,敌师长张灵甫战死,打破了敌人中心开花的美梦,报了我军在涟水的一箭之仇,史称“孟良崮战役”,这一战给予反动派极为沉重的打击,随即粟裕又指挥部队粉碎了敌人第3次的进攻。
  1948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由粟裕率领3个纵队先行过江,其战略意义等同于二野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时粟裕斗胆直陈,和陈毅司令员来到西柏坡,认为南下意义大,但是困难也大,建议在中原先展开大规模的歼灭战,然后再南下渡江,中央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同时因为陈毅即将调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决定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9月,粟裕命令许世友、谭震林率领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对济南发起攻坚战,最后成功地歼灭了守御敌军,策划吴化文率部起义。
  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粟裕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贯彻中央“集中兵力,中间突破,在运动中分批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指挥华东野战军36万人追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将敌人围歼于碾庄,随即粟裕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所率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派出大量部队阻击敌军,同时洞悉国民党军不是走两淮而是往西南撤退的计谋,将敌军包围于青龙集、陈官庄,并加以歼灭,俘获国民党常胜将军杜聿明。经过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弱势兵力打败敌军80万美械化部队,并歼灭敌军55万人,而粟裕领导华野即歼灭敌人44万人,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部队经过数月休整后(同时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又在1949年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横扫国民党残部,3日内解放南京,随即粟裕参与指挥以“投鼠忌器”著称的上海战役,他把国民党军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部队仅靠轻武器即解放上海。然后粟裕指挥部队继续发起福州战役、厦门战役,取得胜利,10月26日结束的金门战役(叶飞指挥),我军第一梯队被国民党优势兵力打得全军覆没,损失了三个团的英勇同志,这笔血的教训使粟裕更加意识到攻打台湾时机的不成熟和我军不懂得两栖作战的弱点。1950年他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将带兵入朝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但由于他旧伤复发,无法指挥部队作战,而另一准司令员林彪又坚决反对援朝,毛泽东主席遂点彭德怀元帅入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黄克诚(1902-1986)
十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
  湖南省永兴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黄克诚在军队中长期做政治工作,基本要诀就是自身的模范作用。1930年初,他刚被派到红五军中任大队政委,大家对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的印象还是个书生。随后,部队攻打江西修水县城,先行爬云梯的战士纷纷中弹掉了下来。紧急关头,黄克诚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这一无畏榜样带动了全大队,人人争先,迅速把红旗插上城头。战后,军长彭德怀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不过,他又回头叮嘱黄克诚:“下次作战不许再挥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战争开始后,黄克诚敏锐地发现,为迁就国民党而在八路军中取消政委制会造成严重恶果,于是就向中央建议恢复政委。他随后被派到徐海东领导的115师344旅任政治委员,指挥了正太路以北和晋东南对日寇的一系列作战。在永年战斗中,他被日军包围,因瓦斯中毒一度昏迷,被抢救脱险后率部冲出。此后,他又带领344旅挺进淮北、苏北,发展成为兵力达7万人的新四军第三师。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时,有一次,他在冬夜里率部进入阜宁县一个村子,老百姓黑夜中都不敢开门。黄克诚便命令部队在房前屋后草堆旁寻找避风处休息。当时,他的夫人、秘书康棣华正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随队,警卫员说要给师长找间房子,也被严厉制止,他把妻儿安排在草堆里。
  抗战胜利后,黄克诚建议:不管苏军同意不同意,都要进军东北,随后又率三师主力3万多人北进。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人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部队到达冀热辽后,黄克诚力主首先避免决战而先开创新根据地,在后来证明了他的意见的正确性,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在四平保卫战期间,他力劝林彪不要打这种得不偿失的阵地战,最后促使林彪下决心在战役失利时把部队撤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书记。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错误的批判。对此,黄克诚表示不平。有人提醒他,只要揭发并划清界限便可解脱。他回答:“落井下石也得有石头,可我一块石头也没有。我决不做诬陷别人,解脱自己的事!”随后,他被批斗和撤职降级,经过一段闲居后改任山西省副省长。“文革”期间,黄克诚又被关押审查,并被拉去为彭德怀陪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年前庐山会议的冤案得以平反,黄克诚又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此时,他年近八十,双目失明,仍大力拨乱反正,并严肃告诫纪检干部要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敢于从老虎口中拔牙。后因身体日衰,他主动向中央请退。1986年,黄克诚去世,其一生刚正令人永怀。
  谭政(1907-1988)
十大将谭政
  谭政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1928年2月,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时,谭政任前委秘书。在前委书记毛泽东身边工作,不断受到教育和锻炼。这期间,他学习毛泽东政治建军思想,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处置问题的高度原则性,协助誊正毛泽东起草的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之前他写了《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见》,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鉴于党的政策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使红军的政治工作在某些问题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现在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应当适应于民族矛盾。第二,红军政治工作从比较单纯的社会活动,转变到复杂的社会活动。第三,红军在政治工作中,要利用许多旧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党的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基础,政治工作应该通过党的组织进行,使政治工作指导系统和党的工作指导系统融为一体。因此,党的一切决定,均须经过政治机关和团支部作用去实现。由于形势变化,环境的复杂,影响着每个红军战士心理意识上的变化,必须注意和加强巩固红军的工作,加紧战士的基本教育,提高其民族与阶级觉悟,坚定其革命意志。在统一战线下的宣传教育的原则是:第—,着重于党的策略的解释,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的剥削的教育,以保持红军的阶级本质和应有的特色;第二,利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历史传统、人物、事迹和经验教训,作为课内的引证内容和课外的发扬;第三,注意关于国际问题的教育,解释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法西斯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法西斯主义运动,等等;第四,适当采择三民主义中革命的部分内容。后来,他将这篇凝聚心血的报告上报党中央。中共中央加按语:“……谭政的这篇文章,对我军政治工作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予以转发。之后,谭政任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方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主持和指导下,谭政起草并由他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这个《报告》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建国以后,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曾几次将这个《报告》作为军队政治工作文件,重新印发部队进行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协助政委罗荣桓领导部队政治工作,及时起草、发出指示;深入前线进行政治动员;开展战评和立功运动等,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战斗取得胜利,谭政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8月14日,东北军区与东北野战军正式分开,谭政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时值辽沈战役之前,他着重抓了以诉苦教育提高干部战士阶级觉悟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经过充分的政治动员,各部队战斗情绪空前高涨,这为辽沈战役和解放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肖劲光(1903-1989)
十大将肖劲光
  肖劲光
  湖南省长沙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卓越的海军军政领导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1933年任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委,闽赣省委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政委兼红7军团军团长、政委。1934年被诬为“罗明路线”在军内的代表,受到撤职、开除党籍、判处5年监禁的错误处理。后解除监禁,到红军大学任教员、政治科科长。参加了长征。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任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长,
  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政委,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政委。1940年09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常委。1941年0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2年0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46年底-1947年初,连续指挥部队四保临江,打退了国民党军4次进犯。1948年参与指挥辽沈战役的长春围困战,成功使曾泽生将军率部起义,郑洞国将军放下抵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树声(1905-1974)
十大将王树声
  王树声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1931年1月任鄂豫皖红4军第10师第30团团长,率部参加磨角楼战斗,以“围点打援”战术获胜。2月,以“坑道爆破法”攻克敌设防坚固的豫南重镇集。3月至9月,任第33团团长,在双桥镇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全歼敌第34师,活捉敌师长岳维峻。4月至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后调任红11师副师长兼第33团团长。在南下蕲(春)黄(梅)广(济)的行动中,指挥所部攻克英山县城,打开南下通道,回师途中激战洗马畈,粉碎敌重兵阻截。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成立,任阅兵总指挥,指挥了隆重的阅兵式,后任红4军第11师师长。11月,红四方面军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发起黄安战役,率部担任最艰巨的打援任务,先后击败敌三个师的援兵,此役共歼敌1.5万余人,活捉敌师长黄冠英,黄安县城获得解放。为纪念胜利,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被反动马家军打得惨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0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5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陈赓(1903-1961)
十大将陈赓
  陈赓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性格诙谐,两次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救过蒋介石的命。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1927年5月5日在汉口与上海代表王根英结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11月至1932年5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3次反围剿作战。6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4次反围剿作战。在任干部团团长期间的土城战役,陈赓率领干部团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泽东由衷地说:“陈赓能当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此期间,他指挥神头岭战斗,利用日军的废弃工事巧妙伪装,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在长乐村战斗,他率部展开运动战,追击日军,一举杀敌2200多日军,自身伤亡800多人。香城固战斗又歼灭日军200多人,俘获日军8人。因为他率领的386旅作战勇敢,他本人又指挥灵活,所以他一直是日军的心腹大患。在香城固战斗,日军装甲兵在坦克上破天荒地写上“专打三八六旅”的字样。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此间陈(赓)谢(富)兵团一直是一个战略区方面军,1948年,陈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在南坪集之战故意撤退,诱使黄维兵团钻入解放军布好的口袋阵。1949年他暂归四野指挥,在与白崇禧集团作战期间,他贯彻了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连续率部参加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同时他又和林彪在作战期间的错误进行了争论,每次毛泽东主席均听取了陈赓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参与了抗法援越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与创办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被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罗瑞卿(1906-1978)
十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
  四川省南充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8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1927年08月02日,张发奎在九江将教导团缴械。他离队回武汉寻找中共党的组织。患伤寒因无钱被医院推出门外,当气息奄奄的罗瑞卿苏醒后,他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地。幸亏会馆的一位熊师傅发现了他,每天吃饭时给他送去一点粥,这便成了他生命的转机,原以为会慢慢死去的罗瑞卿竟奇迹般地死里逃生,身体慢慢地好起来。1929年春被派往闽西,组建和训练游击队,任闽西红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率部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辟闽西苏区。1929年06月,随部队编入红四军,任支队党代表。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会后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与政委罗荣桓积极贯彻古田会议精神,加强政治工作建设,使部队获得很大进步。1930年06月,任二纵队(后改为十一师)政委。1931年05月,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头部负重伤,并发大叶性肺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罗瑞卿从昏迷中苏醒。他迷迷糊糊听到有人讲:“恐怕不行了,赶快通知后勤部门做棺材吧!”隔了一会儿,外面果然传来锯木头的声音。有人说:“棺材要做长一点,那个人长得好高咧!”罗瑞卿意识到这就是说的自己。然而,为他准备的棺材并没有用上,经历了第二次大难不死。1932年03月,任第四军政委,率部参加漳州战役,进驻海边的石码。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0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西安事变后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进行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02月,回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主持抗大工作。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成《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一书,向全国介绍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1939年0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他学校数千名教学员工到华北敌后办学,途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三十个县,行程三千里,通过同蒲、正太两条铁路封锁线,人称小长征。1940年0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参与了百团大战的指挥和多次反“扫荡”。在此期间,他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撰写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多篇著作,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1949——1949年,和杨得志、耿飚率领第二兵团参加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被多次批斗,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得以平反。
  许光达(1908-1969)
十大将许光达
  许光达
  原名许德华。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省长沙市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零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历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从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培养抗日军政干部。1941年0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 2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历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太原第三小组、驻本溪第二十九小组少将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1947年08月,率3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参与指挥了沙家店战役、延(川)清(涧)战役、宜川战役。1949年01月,任军长,1949年07月,任第2兵团司令员,在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战役中,率部迂回敌后,断敌退路,为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继而挥师西进,参加兰州战役攻破兰州南山敌军主阵地,抢占黄河大桥,与第19兵团全歼城中守敌,解放兰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光达将军受到错误批判,被批斗致死。
  徐海东(1900-1970)
十大将徐海东
  徐海东
  湖北省黄陂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被毛主席称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八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参加直罗镇战役,在毛泽东、彭德怀指挥下,率十五军团和林彪第一军团从南北两面夹击敌军,后来又围而不打,发展成围点打援,成功扩大了战果。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9月25日率344旅在平型关设伏,将敌人包围分割在十里长沟,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肉搏战,激战一日,日军伤亡惨重,即平型关大捷,后来因为国民党守军撤走,日军重新占领平型关,徐海东即率344旅二打平型关,又取得了胜利,后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张云逸(1892-1974)
十大将张云逸
  张云逸
  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海南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防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指挥了清水潭战斗、马家园战斗,日军伤亡惨重,后又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率部运动,迫使南下日军不敢北上援助其余日军。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军长叶挺被顽固派扣押,他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1943年11月,陈毅赴延安后,他代理军长,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