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婴儿买卖困局,法律兜底和社会保障需共同发力
从别处花钱买来孩子,再报假警称捡到弃婴,从而让买来的孩子能够顺利登记户口,让“收养”合法化。靠着这样的方式,章兴(化名)刘雁(化名)夫妇顺利将买来的女婴“合法”收养。令人错愕的是,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10月14日 澎湃新闻)

买卖婴儿花样频出,如今又有新招,假称捡拾,报假警真落户。通过有一定“关系”的辅警报警,找见证人佐证,之后进入民政部门审批,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孩子就能顺利落户。“收养”合法化的关键几环看似简单,却充满风险挑战,但在收养人看来为了能让孩子合法化,有户口,这一切都值了。

当地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院詹院长还表示,目前当地有数十户家庭登记领养,但一般而言,采取“谁捡到、谁领养”的方式处理,“自己找(孩子的)来源”。他直言,不少家庭是因为孩子上不了户口,才办理收养证,“有些孩子已经养了好几年了”。对于真心抚养婴儿的家庭,这样的上户口操作实属无奈,但我们要理性看待所谓的‘良性违法’行为,不该纵容”,许多案例表明新生儿亲生父母假借“送养”名义,出卖自己的亲生孩子,换取高额利益,是目前构成拐卖儿童罪中比较突出的一类。我们对“亲买亲卖”犯罪事实几乎束手无策,孩子的亲生父母既是案件的出卖方,也是受益人,不容易暴露,查处和侦破的难度大大提升。通过以“捡拾弃婴”的方式报假警,为违法收养的孩子办理落户的现象,是“亲生亲卖” 形成完整产业链后,为规避法律风险而衍化出一种更加隐蔽的犯罪手段。

近年来,此类犯罪行为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呈上升趋势,公职人员通过“暗箱操作”,行使职能之便,徇私枉法,为“洗白”被拐儿童身份提供庇护,给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带来了巨大挑战。“暴露出了儿童收养在制度建设、政策环境及实际操作等方面,都存在程序漏洞。”因此,加大对基层派出所和相关职能单位的审查,转变“谁捡到、谁领养”的收容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排查审查,对弃婴进行统一社会安置,吸引民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共同处理弃婴抚养问题,在调整与完善现行收养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买方的行政处罚力度,将开具收养证的权力分散或将收养人的随机性加大,实时适宜进行立法或法律细则完善,加强政策性保障和福利兜底,都可以很好的避免买卖问题,但还需进一步探索。一味靠立法和高压态势的监管不能化解婴儿买卖困境,只有完善社会福利政策,营造良好生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违法犯罪的发生。(李欣 河北省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