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金标准成口号,安全关把不严品牌自然立不住
12月13日一篇有关星巴克的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报道称,记者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以及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12月14日 澎湃新闻)

记者应聘“卧底”星巴克门店,发现如巧克力液、抹茶液、红茶液、奶油等食材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店员并没有报废处理,仍照常用它们给顾客制作饮品,并且在反映问题后,值班主管表示知情并认可该做法。为掩饰这种做法,经常采用篡改商品保质期的方式“打掩护”。且不说美食美不美味的问题,当下消费者不得不关心食品安全性,好看不如好吃,好吃首先要过“安全关”,任何品牌一旦对食品安全视而不见,再大的招牌也禁不住舆论风浪和安全拷问。

星巴克一直号称业界天花板,除颜值高外更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但目前看来“打脸”不说,还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意思,“金标准”花里胡哨,其实没执行,变成空文一张,员工和管理者我行我素,行走在规定之外。从一家店看全行业并无道理,开放式厨房、全透明制作等也不能保证安全系数,破解食品卫生难题关键在哪,不仅执法者要思考,品牌更需要拨乱反正。

近年来,奶茶、火锅、快餐等商家被进行食品安全处罚不在少数,仅在今年就有1点点、都可、辣斗辣、华莱士等品牌被曝光,问题主要集中在后厨卫生和食材保质方面。网友经过几次新闻“辣眼睛”后,直呼“不敢吃”,距离消费者安心买、放心吃,我们还有多长的路需要走,商家又该如何打造金字招牌,星巴克事件再次为舌尖上的安全敲响警钟。12月13日中午,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表示,已经关注到有关无锡星巴克两家门店的报道,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但调查不能止于关店,将问题局限于“个别门店”不可取更不科学,消费者需要得到最真实的情况说明。

透过现象看本质,管理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更细更密的“安全网”,监管执法部门也要经常性“搞突击”,只有禁得起“卧底”式检查,才能过安全关;处罚不能疲软,限时整改或罚款对于一些店铺来说隔靴搔痒,可以创新处罚方式,进行舆论监督,直接和品牌形象以及口碑挂钩,避免一罚了之;最主要的还是各大门店,经营方如果只看效益,那么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立足安全服务,才能稳稳双赢。(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