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文物管理由县文化馆负责。1958年,原褒城县文化馆移交文物近百件。1971年,开始征集、整理文物,当时馆藏文物168件,除字画20件外,其余为陶、瓷、石、铜残器。1980年7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和考古工作逐步开展,不断新征和挖掘文物。1985年县博物馆藏文物近2000件,其中珍贵文物百余件,东汉农田水利等8件文物1984年在日本东京、京都等6大城市展出8个月,颇受称赞。陶陂池农田水利设施等文物被编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1987,在结合省、地文物普查中,发现本县文物点170余处。是年5月,县博物馆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安厅授予文物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被编入《中国博物馆词典》、《中国博物馆发展大事记》。
bPA时空勉县一、乳齿象化石 1986年在团庄乡杨家湾村发现挖掘整理出的距今三百万年的十分完整的雄性壮年乳齿象化石,在世界上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汉中盆地新生代地层属第四纪沉积的看法。
bPA时空勉县二、巴式铜矛 春秋巴国兵器。1973年从县土产公司废品中拣出(茶店子出土)。系黄铜铸成,通长170毫米,柄长50毫米,弓径20毫米,刃宽31毫米。援呈柳叶形,柄部两面有阴刻的龙形符号纶饰属巴国图腾,是研究古代汉中地区巴人活动的佐证。1975年,巴式铜矛调省参加文物汇展,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bPA时空勉县三、铭文汉铜洗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敛口、折沿、鼓腹、平底、腹部有一对称的铺首御环,腹上部有凸弦纹两道,洗内底铸有“元兴元年堂狼”(是铸造的地点)铭文。洗口径290毫米,底径193毫米,高173毫米。《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堂狼”是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所开“犍为群”之属“县十二”中的一个县名,在今云南鲁甸、会泽县一带。反映了东汉时期云南与内地贸易往来的发达情况,也是研究古代治铜技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洗有绝对纪年,是考古断代的实物依据。1975年,铭文汉铜洗调省汇展,很受关注。
bPA时空勉县四、摇钱树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分树、兽山树座两部分。树为鎏金铜,分树杆、枝叶,杆为椭圆形,木杆心,四节,每节中部有1对小猴,对面盘座,作摇树状。每节树干又有对称的4个树枝插口,对插树枝,从残存的枝叶上可以看出,其图形有车马出行,鸟兽、蝙蝠、鹿铜钱,树的顶部有福、禄财神人物故事,整个枝叶图样均为透雕铸成,厚不及铜钱,枝、干可任意摘取。树座为绿铅釉红陶质,圆锥山形,上塑层峦叠嶂,遍布怪鸟怪兽,是为主人看山护钱的象征。1975年摇钱树调省汇展后,观者无不称绝。
bPA时空勉县五、跪俑铜灯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俑为西南少数民族男性造形,作跪状,上身袒露,鼓目,头戴帽。帽顶有小圆孔,孔上置盖,盖钮上穿灯芯管,伸于腹内。头颈、腹、手臂内空互通可装油作灯用。俑右手前伸拿一只鸽,左手拿一蜡管,可作插蜡之用。俑身高130厘米,造形生动,别具匠心,是汉代西南和内地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例证。1975年,跪俑铜灯惆省汇展,视为珍品,与贵州所出跪俑灯同一造形,为驳斥越方妄图争夺我国领土的有力物证。
bPA时空勉县六、陶四合院模型 1978年1月从老道寺公社五星三队东汉墓出土泥质灰陶,由19个单体组成,最高主体正楼明三暗四重檐三滴水,高758毫米。模型总体占地面积1260平方毫米,由主体庭院和偏院两大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为主体纵轴四合式回廊与三合式偏院相结合的横向发展的“日”字形庭院。主体庭院由门庭、院墙、左厢、右厢、正楼组成,偏院由偏门、佣人房和家畜家禽圈组成。主体庭院是墓主人一家生前屋住和活动场所,偏院则是佣人居住和饲养家畜家禽的地方,两院组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整个四合院组合有序,结构严谨,内外有别,设计制作工艺精巧,为研究汉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合院自整理复原展出以后,引起建筑学界的关注和称颂。
bPA时空勉县七、独角兽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灰陶、模制,高190毫米,长450毫米。独角兽,又名兕,是古代犀牛一类的神兽,因独角故名。在东汉墓中,独角兽多作明器、放置在墓道中,借以驱邪恶,护佑死者(墓主),以防遭受鬼怪侵害,故又名镇墓兽。独角兽造型上突出了兽类的犷野性格,四腿粗壮,周身起伏不平,头部低下作俯冲状,尾部翘起,如怒奔斗牛。1975年被调省参加汇展。当年,人民美术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雕塑百图》将其收录介绍。1984年独角兽曾在日本东京、京都等6大城市展出。
bPA时空勉县八、蒺藜 从定军山与汉江河一带出土,是三国时期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刺,有铜蒺藜、铁蒺藜之分,有4个锋锐的尖角,随手掷地,必有一角直立向上,触者不能避其锋而被刺伤。其尖角多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角间夹角130度,大者重15克左右,角长27毫米;小的重8克左右,角长15毫米。在古代战争中,蒺藜多撒在战地、险境,用以刺伤敌方马匹和士卒,故俗称扎马钉。定军山与汉江河一带曾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军北伐的战略基地,故此,认为蒺藜是“武侯发明”,当地妇孺皆知而珍藏。
bPA时空勉县九、汉代农田水利模型 1978年1至12月,从老道寺公社五星大队1至4号汉墓出土,模型再现东汉至三国时期本地区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本来面貌,特别是陂池、冬水田展示出了陕南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出现的地域性特征。
bPA时空勉县1.长方形水田模型:泥质红陶、直壁、平底。通长390毫米,宽220毫米,深20毫米,高35毫米。中间有一条田埂,将水田分为左右两块。田埂长200毫米,宽15毫米,正中田埂的一边开有一直径为10毫米的放水孔。左右两块田面上,均刻有不规则的横向阴线。出土时,在两块田面中放置有18件泥制红陶的小型水生植物。其中:荷花、荷叶、莲籽蕾8件,菱角3个,浮萍、水草叶各1,鳖2只,草鱼2条,鲫鱼4条。
bPA时空勉县2.正方形冬水田模型 绿色铅釉红陶,直壁、平底。边长313毫米,通高50毫米,壁厚15毫米。田内有5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6个小块。其中,左上边田埂里泥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各1,左下田里有螺蛳、青蛙各1;右下和中下田内,各有鲫鱼一条,右上无物。
bPA时空勉县3.塘库农田模型 泥质红陶,长方形,直壁、平底。塘库与田连成一体,塘左、田右,中有一坎相隔。通长520毫米,塘坎边长330毫米,田口宽35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2毫米。塘内塑螺蛳2、青蛙、鳖、草鱼、鲫鱼各3。塘田相间的在正中坎下,有一直径20毫米的放水孔。塘内放水孔的两侧,各有1个直径15毫米的立式闸门槽柱,为提升式平板闸门,可上下提动,以控制放水量。田面正中,有一条宽30毫米的沟渠,直对闸门水田。沟上、沟下均为横田畦,田间距20至25毫米,比较正规。
bPA时空勉县4.陶陂池 绿铅釉红陶,圆形,直壁、平底。直径360毫米,高90毫米,壁厚15毫米。池内四角,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上一青蛙,似觅食而跳水状。池内分布有:鲫鱼、鲤鱼、鲶鱼、鳝鱼、龟、鳖、菱角各1,蛙4、螺3,池坎上有鸭子、水蛭各1。
bPA时空勉县5.正方形塘库 灰陶,直壁、平底。边长310毫米,高57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0毫米。塘内塑有螺6,荸荠、莲苞各1,龟2、蛙3。塘正中塑有一大荷叶,叶上蹲1青蛙,1条水蛇沿莲杆盘旋向上,蛇头伸上荷叶,正好咬住了荷叶上青蛙的右后爪,青蛙作挣扎哀鸣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bPA时空勉县另有长方形塘库2件,为红陶白底,较为一般。
bPA时空勉县6.持锸农俑 3件,其中红陶2件,灰陶1件。红陶通高250毫米,头戴高幞头圆巾,平顶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前衣襟为燕尾状,足下为圆筒形,双手胸前握1锸,左手低右手高,锸通高130毫米,把长80毫米,锸宽20毫米。灰陶,通高210毫米,头戴圆帽(后高前低),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细腰,腰宽40毫米,下为喇叭形(喇叭口长70毫米,宽50毫米),双手胸前握锸,左手高右手低,锸高90毫米,把长60毫米,锸尖距底15毫米。
bPA时空勉县1986—1987年,在文物普查中,征集汉代的“骑步曲将”铜印,造形别致的唐朝八卦青铜镜和海兽葡萄镜,青代兰绫、黄绫金银线对针刺绣和彩锈《翠鸟荷花图》、《仕女山水花鸟图》,明清时期的瓷器,于右任亲书的题碑和反映水利、乡规民约、农业生产方面的各类石刻等等,都是研究本县历史的珍贵资料。
bPA时空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