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
深读
汉风
故事
生活
竹苑
肃竹
学术
潼关
文旅
在线咨询
“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这是《春秋传》对潼关的评价。
“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为首称。”这是《山海关志》对潼关的赞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潼关险峻地理形势的逼真描绘。
潼关西薄华山,南临秦岭,东接桃林,北当黄河、渭水、洛水会合之处,为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要冲,山峦重叠,谷深崖绝,中通一条羊肠小路,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险重关。潼关故城在今潼关县北,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亭台楼阁依山而筑,巍峨高耸;东、西、北三城楼分踞一方;南、北水关楼遥相对峙。关南,有天险深谷禁沟及十二连城护卫;城北,滔滔黄河奔腾而下,形势十分险要、壮观。
潼关,古称桃林之塞,秦为华阳,东汉建安中于此建关,以潼水而名。唐属华阴县,天授二年在此建关(行政机构)。宋、元设镇潼军,明代改置潼关街,清雍正时改置潼关县,乾隆时改置潼关厅,民国以后又改称潼关县。
潼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古以来,有史可考的战事即达三十多次,如著名的东汉末曹操与马超之战、中唐哥舒翰与安禄山之战等。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也在潼关和统治者进行过殊死战斗。
由于历代屡遭兵火,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使潼关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建国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县治迁移,对故城文物古迹的保存也有所影响。但从现存的城垣、烽火台等古迹上,仍可窥见当时风貌。
题潼关楼
[唐]崔颢
客行逢雨霁①,歇马上津楼②。
山势雄三辅③,关门扼九州④。
川从陕路去⑤,河绕华阴流⑥。
向晚登临处⑦,风烟万里愁。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天宝间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早年诗作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诗风大振,曾在武昌黄鹤楼题诗,深为李白所推重。明人辑有《崔颢集》。
【注释】
①雨霁:雨住。
②津楼:指潼关楼。因潼关地处要津,故称津楼。解放后因整治黄河,修建水库,潼关县城迁移,此楼已不存在。
③三辅:指并中。西汉时,长安及附近地区划分为三个郡级行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治包括近畿的大片土地,合称“三辅”,后世遂称关中为“三辅。”
④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这里泛指全国。此句意谓潼关控制了关中通向关东的要道,就象控制了全国。
⑤陕路:即古陕陌,汉称陕县,在今河南陕县黄河南岸三门峡附近。川,捐黄河。
⑥河:这里指渭河。华阴:华山之北,古称山北为阴。
⑦向晚:傍晚。
过潼关
[唐]温庭筠
地形盘曲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①,
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云愁。
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②。
尘尾角巾应旷望③,更嗟芳霭隔秦楼。
【作者简介】
温庭筠(812一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年轻时就富有才华,文思敏捷,精于音律,但由于生性傲岸,讥嘲权贵,故受排斥,屡举进士不第。一生潦倒失意,仅当过方城尉和国子助教。其诗词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多写闺情,风格*(左禾右农)艳。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注释】
①景气:景象、气氛。胜游:佳游。
②岳:指华山,华山为五岳中之西岳,故称华岳。
③尘尾:古人用来拂尘的驼鹿尾。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旷望:远望。
题潼关
[明]李梦阳
咸东天险设重关①,闪日旌旗虎豹闲②。
隘地黄河吞渭水③,炎天白雪压秦山④。
旧京想象千官入⑤,余恨逡巡六国还⑥。
满眼非无弃繻者⑦,寄言军吏莫嗔颜⑧。
【作者简介】
李梦阳(1473—1530),明代甘肃庆阳人,后徙河南扶沟。字天赐,号空同子。弘治七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入狱,后任江西提学副使。工诗文,尤长七古,与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其诗多抚时感事之作,但偏重摹拟庸人,失之肤廓。有《空同集》。
【注释】
①咸东:咸阳为秦都城,举咸阳即代指秦,咸水即指秦东。
②闪日旌旗:旌旗在阳光下闪耀。虎豹:旌旗上绘的动物。
③隘地、险要之地。此句意为在这险要之地渭河流入了黄河。
④炎天:炎热的季节。白雪压秦山:秦中部分高山(如太白山)顶部终年积雪不化。
⑤旧京:指咸阳、长安。想象千官入:遥想当年咸阳、长安作都城时,众多官员由此进京。
⑥逡巡:迟疑、徘徊不前。此句意为遗恨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不敢奋力攻破潼关,征服强秦,而是迟疑不前,各自退却,最终招致六国的灭亡。
⑦繻者:繻,符帛,是一种供出入关检查用的符信。弃繻,用西汉终军的故事。终军入关时,官吏给他军繻,供回来时验证。终军弃之,说,大丈夫西游,不打算东还,要军繻做什么。以后,“弃繻者”指代有志献身的人。
⑧嗔颜:发怒。
入潼关
[明]王九思
客子来何暮①,关门愧昔贤②。
首阳祠未远③,商洛路依然④。
飞鸟三峰外⑤,孤城落照前⑥。
终军今白首⑦,非复弃繻年⑧。
【作者简介】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没渼陂。明代鄂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九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杀后,他受牵连降为寿州同知。才思与李梦阳、何景明等齐名,为“前七子”之一。长于散曲,杂剧及诗文。有《*(左氵右美)陂集》、《碧山乐府》等。
【注释】
①客子:客居他乡的游子。这里是作者自称。暮:迟。
②关门:指潼关门。昔贤:古代贤明之人,即下文的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此句为作者在潼关门前,想到古代诸贤人,不禁感到惭愧。
③首阳:山名,在潼关以北今山西永济县南,相传商朝孤竹君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
④商洛:指商洛山,在潼关以南今陕西商县。秦末东园公等四人避乱隐居商洛山中,四人皆年八十余,眉皓白,人称“商山四皓”。
⑤三峰:指华山的三个主峰: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
⑥落照:落日之光,即夕阳。
⑦终军:人名,宇子云,西汉济南人。武帝时拜谒者给事中,累擢谏议大夫,奉始说南越王内属,被越相吕嘉杀害,时年仅二十余。作者在此处以终军自比。
⑧弃*(左纟右需):指终军弃*(左纟右需)入关事。参见李梦阳《潼关》诗注⑦。
题潼关
[明]马理
虎踞龙蟠此要津①,迢遥悬处不生尘②。
行人若问金汤固③,半属河山半属人④。
【作者简介】
马理(1474—1555),字伯循(一作伯原),明代三原人。正德年间进士,历官考功郎,因谏南巡受杖,告归。世宗时重新起用为员外郎,后又遭廷杖,累迁光禄卿,致仕归,后因地震身亡。
【注释】
①要津:重要的津渡。
②迢遥:遥远。
③金汤:金城汤池的简称,金以喻坚,汤喻沸热不可近。这里指潼关如金汤一般坚固。
④“半属”句:意谓仅靠河山之险是不能固若金汤的,还须靠人的因素。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地利不如人和”之意。
潼关
[清]王庭
关门高镇处,飞鸟不能过。
雉堞连群嶂①,风烟俯大河②。
代更千战少③,势在一夫多④。
入夜闻刁斗⑤,军声壮若何?
【作者简介】
王庭(约1607—1693),字言远,一字迈人,清代浙江嘉兴人。顺治六年进士,任广州府知府,累官至山西右布政使。不久致仕归。布衣优游几三十年,专心著书明道。工于诗。
【注释】
①雉堞:城墙。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大河:指黄河。
③“代更”句:谓朝代更迭,潼关所经战事不下千次。
④一夫:潼关因其地势险要,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⑤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晚上击以巡更。
潼关
[清]王士禛
潼津直上势嵯峨①,天险初从百二过②。
两界中分蟠太华③,孤城北折走黄河④。
复隍几见熊罴守⑤,弃甲空传犀兕多⑥。
汉阙唐陵尽禾黍⑦,雁门司马恨如何⑧?
【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清代山东新城人。顺洽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后因避胤祯(雍正)讳,追改士正,乾隆时,命改士祯。为清代著名文学家,主诗坛数十年,是“神韵”派代表作家。生平著述甚多,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等。
【注释】
①潼津:潼关。嵯峨:高峻貌。
②百二:《史记·高祖本记》,“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执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谓秦地险要,其军队可以二敌百。(一说百万可抵诸侯二百万。)
③两界:古代以太华山将天下山水分为南北两界。蟠:盘曲而伏。太华:即华山。
④北折:郦道元《水经注》:“黄河自龙门南下,至渔关折而东流。”
⑤复隍:《易经·泰卦》:“城复于隍。”隍是无水的护城壕。熊罴,指军队。
⑥弃甲:指战败。兕:雄性犀牛。犀兕皮可制甲。此句用《左传》故事:宋国华元被俘逃回,人们讥讽他,他答;“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以上二句意谓潼关虽险,但历史上能够固守的并不多。
⑦阙:皇宫门楼。陵:皇帝坟墓。汉代与唐代都建都于长安。尽禾黍:指汉唐的宫殿陵墓业已平为田地,长满禾苗。
⑧雁门司马;指明末大将孙传庭,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旧称雁门)人。崇祯十五年,以兵部右侍郎督师陕西,抗击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十六年升兵部尚书(古称“司马”),在农民起义军攻破潼关时战死。
潼关
[清]王昶
鹑首星芒照九咳①,规模百二自秦开②。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③。
日软旌旗横戍逻④,云连城堞抱峰台⑤。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⑥。
【作者简介】
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兰皋,清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官至刑部侍郎。他搜集交游相识者的作品而成《湖渔诗传》一书,是清代著名的诗歌总集之一。
【注释】
①鹑首:星名,古以鹑首为秦的分野。潼关战国时属秦地。九垓:犹言九州,指中国。
②百二:参见王士禛《潼关》诗注②。
③“关山”二句:意谓潼关是天险重关,足可与其他险要之地争“天险”之名;潼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出将才的地方,历代文臣武将都曾在这里一显本领。
④“日软”句:意为日光柔和,旌旗飘扬在军营中。戍逻:军队驻守,巡逻之地。
⑤城堞:城上女墙。这里指潼关城墙。烽台:烽火台,这里指护卫潼关的“十二连城”之十二座烽火台。
⑥“登高”二句:意谓当今天下一统,潼关险要已无作用,还是欣赏华山翠色的好。三峰:指华山三峰。
潼关
[清]洪亮吉
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①,一片日红先射关。
壮哉龙门涛②,至此始一折③。
惊流无风舟尚失④,大鱼如龙欲迎日。
风陵津北起黑波⑤,重舸经向中流过⑥。
河声渐远坡愈回,却控马首看全河⑦。
君不见哥舒拒禄山⑧,魏武破孟起⑨。
门开如云列千骑,喧声动天箭洒地⑩。
时平云气亦卷舒,孱卒立门司启闭(11)。
关头饭罢客亦闲,早有太华开心颜(12)。
【作者简介】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清代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职,后督贵州学政。嘉庆时因批评朝政被遣戍伊犁,后遇赦回乡,专事著述。精于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学。工诗文。有《洪北江全集》等。
【注释】
①河:指黄河。五夜:五更。
②龙门: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黄河流经此处,两岸崖壁对峙,如门阙一般,故称。
③一折:黄河在陕西境内从北向南流,到洫关附近折向东流。
④“惊流”句:意为黄河中的惊涛激流,即使不刮风的时候也会使小舟翻沉。
⑤风陵津:即风陵波,在山西水济县南,黄河北岸。
⑥重舸:朽楼的大船。
⑦控:控制。这里指勒住纽绳。
⑧哥舒拒禄山:哥舒即哥舒翰,唐朝大将,突厥人。禄山即安禄山。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兵二十万驻守潼关,后与安禄山都将崔乾佑作战,战败被杀。
⑨魏武破孟起:魏武指魏武帝曹操,孟起即马超,马超字孟起。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马超败走凉州。
⑩“门开”二句:表现想象中双方激战的情景。门,指潼关门。列千骑,形容守关者众多。洒地:散落在地上。
(11)“时平”二句:意为太平时期潼关上云气卷舒自如,只需孱弱的士卒负责开门关门就行了。卷舒,收与开。司,管理。
(12)太华:即华山,在潼关以西、华阴县南。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①,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②,山入潼关不解平③。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清代湖南浏阳人。曾为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他提倡新学,积极参加戊戌变法,思想较康有为、梁启超激进。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其诗感情激昂奔放,具有感人的力量。
【注释】
①终古:自古以来。簇:围绕。此城:指潼关城。
②河:指黄河。大野:广阔的原野。束:约束。
③“山入”句:此句意谓入关之后,所有山恋都突出高峻,不再有平缀的山势。结尾二句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奔放不羁的雄豪气概。
赞助商广告,瞅一眼吧
朕瞅过了,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