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乞巧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爱情故事。故事说,七仙女下凡同牛郎结婚,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三年后,他们生有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和王母发现织女在凡间万家产,便派天神把织女抓走,从此夫妻分离。后来天帝只让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银河相见一次。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织女心灵手巧,民间在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里,逐步形成了乞巧的习俗。
唐代记录长安乞巧的诗文不少,如:“家家乞巧望秋,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在陕西各地区很流行,各地大同小异。咸阳地区七夕乞巧活动自有一番情趣。每年农历六月六,姑娘不把精选的豌豆耀在盆里,盖上白布,放在阴凉处,三天两头换一次水。等到豆芽长到两寸时,便集成束,并有彩线拦腰扎起来。等长到七寸左右,已经束上3-5条彩线,当在叫做“巧芽芽”。
到了七月初七,黄昏,由一位姑娘带头,将采来的柳枝扎成一个人形,用木勺做头,画上脸谱,披上衣裙。扮成织女,置于村头空地或柳阴下,唤做“巧娘娘”。有的地方还把“巧娘娘”放在秋千上,表示织女驾云下来。
“巧娘娘”面前放一香桌,上面供奉鲜花、水果,还的用面和成有小巧玲珑的刀、剪、尺子。不少姑娘还把平日绣的枕巾、鞋垫等摆在香案上。随后,姑娘们跑在桌前的席垫上,开始唱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迎下来。牵牛郎,写文章,我把纸砚献上来。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描绘。...
乞巧歌唱完,开始赛巧。只见姑娘们一个个微闭双目,做出各种动作,表示擀面、切菜、织布、绣花。其中穿镇引线这一幕最有意思,几个镇线能手围在“巧娘娘”四周跪下,闭着眼在巧娘娘的裙内穿镇引线。这一习俗同《西京杂记》是所载的汉代彩女们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于开襟”几乎一样。
待到入夜,姑娘们借着月光或灯光“占影测巧”。她们把自己生的巧芽芽放到水盆中,根据为中的倒映的影像,测验巧在哪一方面。比如,倒影像炊具,说明将来饭菜做得好;倒影像朵花,说明将来擅长于绣花。在看倒影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嬉戏说“看你脸蛋俏不俏”,“看你辫子长不长”。
乞巧节源远流长,在民间已成为妇女社交游乐的节日,寄托着姑娘们比手艺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