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婚俗介绍
(一)关中婚俗
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翻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订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
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散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车到达男家时,先放炮杖,后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浇洒一圈,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散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拜完一堂即开午扳,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的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的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嫂子的计谋也就落空了。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耍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套了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二)陕北迎新娘、戏姐夫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
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的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庄里,村里人十分高兴,安排食宿。迎亲人数也有讲究,迎人送人的婆姨应为双数,里方去多少人迎亲,女方也陪多少人送亲。
迎亲队伍中,婆姨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男人头扎崭新的白羊肚毛巾。但是深藏在花轿中的新娘,却身穿旧羊皮袄,怀抱押轿娃娃(一个6、7岁男娃),用锅底黑把脸涂得黑漆一般,据说是为了在路上逃避魍魉鬼怪的拦截。一声炮响,新郎所在的村庄霎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涌到畔上来迎接。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吹唢呐,十几分钟不换气。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随着司仪“落轿”一声喊,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洞房窑陈设一新,前有供桌,桌上搭红布,放米和猪肉。司仪待新娘时窑后便宣布拜天地。司仪唱道:“一拜神灵送福来,二拜四方甲乙丁,两家儿女合婚姻,一年四季永安康。三拜公婆福寿长,钱财万贵有牛羊……”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上头,一边梳一边唱“头一木硫长,二一木梳节节长,张家的女子跳过王家的墙。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跑。养女的,要巧的,石榴牡丹铰得好。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
结婚三日,新娘携新郎回门。新郎最怕的是小姨子戏姐夫。新郎刚一进家门,眼尖手快的小姨子,趁姐夫不防之际,将锅底黑抹姐夫一脸,意为新娘到男方家受了气,回门非得偿还不可。当然,这是一种戏虐。回门姐夫须得在岳父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为了考察新郎心眼多不多,小姨子做回门饺子,盛情招待姐夫,回门饺子里分别包着花椒、辣面、冰豆、干草节。老实一点的挟着就吃,往往会受捉弄。“丈母娘疼女婿”,会出来解围,用另一碗换下来,小姨子可开心哩!

(三)陕南“亮针线”、“认大小”
"亮针线"是指新娘结婚后第二天,在堂屋展出陪嫁的刺绣,缝纫等针线活,让人们观赏、评论.针线活一般有绣花枕头,扎花袜垫,信岔,绣鞋等.亮针线后接着是认大小,行拜礼.执事者把叔伯兄弟,妯娌亲戚,按名单排列亲疏长幼次序,一一唤到堂屋相认.执事者一边介绍、一边端盘收礼,新娘叫声叔、伯、舅、然后送其一件针线礼品,受礼者马上往盘子里放一红色(内装礼钱),由执事者唱明钱数,交给新娘.这一仪式其实质是该家族承认新娘已成为其新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