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大街的来历
东大街,是西安市商业最集中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又有古迹遗址,很值得我们观光与回顾。
首先,展开唐都长安的画卷看,长安城是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通往亚、欧、非各国的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长安。长安城中的街道都是南北、东西排列,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很像一块棋盘;街道两旁有水沟,并种植槐树和榆树。可以想见,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繁华壮观的。
隋唐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皇城又名子城,是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紧附于宫城的南面。皇城的东门名“景风门”,西门名“顺义门”;皇城南面有三个城门,东为“安上门”,中为“朱雀门”,西为“含光门”。清代人编的《咸宁县志》根据李好文(元代)《奉元城图》考定:“旧‘景风街’即今东门大街,旧‘安上街’即今南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西安府而言)。这说明,现在西安市区内东西向笔直美丽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失败后,藩镇混战,互相火并,都企图夺取政权,长安城曾几次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尤其是天佑元年(904),盘踞在开封的农民起义军叛徒朱温(全忠),为了把政治中心挪到他的势力范围以内,便于他掌握政权,遂逼昭宗迁都洛阳,并对长安城施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不但拆毁了城内所有的建筑物,还逼散和强迫迁徙了城内的居民,从此使千载名城长安,成了废墟,当然东大街的前身“景风街”已泯灭无踪了。后来虽修了新城,但城的范围大为缩小。这座新城就是从五代到元代的长安城。到明代,才扩大改建成现在这样规模的西安城。
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七年(1384)先后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原钟楼在今西大街“迎祥观”,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巡抚龚懋贤指示长安、咸宁二县县令迁钟楼于现在位置。以钟楼为中心,四条大街辐射出去,构成了现在西安城街道的基本规模。在清代的200多年中,对西安很少进行建设,现在的东大街,仍是明清两代东大街的位置。
回顾东大街的变化,还须提到“满城”。清代初,把西安城内的东北隅约占1/4的面积,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称为“驻防城”,汉族人称为“满城”。“满城”的东城墙和北城墙,都是利用原有的西安城墙;西墙由北门的东侧起,沿北大街的东边缘,经“后宰门”“西华门”到钟楼东北角;南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南边缘往西,经大差市、端履门,到钟楼的东南角。东城门是“满城”的东门,钟楼的东穿洞,是“满城”的西门,为了防卫,这里设有两扇门,而钟楼的南、北、西三个门洞,都没有门,所以当时人们说,“钟楼四门两扇”为西安的一景。在满城的南城墙外,进东门稍往南拐,有一条不太宽阔的路叫顺城巷,(在今东大街南沿)是专供汉族人走的路。本来在“满城”南墙内,从东门到钟楼有一条路,各族人民都可通行,但是由于满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满人又对汉人欺凌、歧视,这条路上常有满族妇女三三两两打扮得花枝招展,轻佻游逛,汉人如果碰上就会受到满人的斥责甚至毒打。所以汉族人进城,为了避免惹麻烦受气,很少走这条路,宁愿走进东城门后往南走顺城巷。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震撼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0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武装进攻,23日黎明,起义军向满城发动全面进攻,旗兵(清代的八旗兵)做殊死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起义军浴血奋战到下午,清兵伤亡严重,守敌见大势已去,抱头鼠窜,失去有组织的抵抗,满城即被攻克。260年来统治陕西人民的清朝反动据点被拔除,清廷在西安的血腥统治土崩瓦解了。“满城”在辛亥革命中被焚毁,后又拆除了城墙,由东城门到钟楼的东门洞这一条大路上,各族人民才能自由行走,畅通无阻。
陕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张凤翙,是日本士官学校有名的学生,辛亥革命后任本省大都督坐镇西安。清陕甘总督升允曾受清室命令,率领旗兵进攻到咸阳,和陕西的新军交战。这时北京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毅军”赵倜部队来西安,协助张凤翙抵抗升允旗兵的进攻。不料驻扎在西安北郊的毅军哗变,大肆抢劫、烧杀,人民财产损失极严重,袁世凯曾拨银50万两作为救济受难百姓之用。当时张凤翙决定拆除残缺的满城南墙,从东门到钟楼修一条宽畅的大街,他凭借官府的力量,利用拆了满城残余房屋的木料,并挪用了这笔救济款,完全仿照日本街市木结构房屋的式样,在东大街两边修建了木结构的两层楼街房,他还想用这些铺面房的收入,作为修建“西北大学”的基金。大街两边房子的高低尺寸和南北距离,都完全一致,各什字路口的屋角,都是民族形式的飞檐;门面每9间为1组,整齐划一,南北两边屋檐下有走廊,每组房相隔处的走廊砌有一门洞,便于雨天在屋檐下行走。东大街长约4.5华里,宽8.8丈多,几达30米,是当时城内最宽敞的街道,但与唐代长安城中宽为120米的大街相比,还差很远。街房排列整齐与街道宽敞,为以后东大街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大街修好后,为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在这里做买卖,于民国二年在东大街开博览会(陈设和售卖各种商品)以广宣传。以后陕西督军、军阀陆建章在他离职时,按3间街房为1院,卖250两银票的价格,将东大街两边房产全部拍卖,房款全人了他的私囊。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汽车总站(今西l路)都较近,遂成为西安交通枢纽,商业区也向东大街转移,代替了多年商业繁荣的南院门,成为全市的主要商业区。
二、东大街的史迹
从钟楼沿东大街南边人行道往东不远,有“开元寺”遗址(现在的解放市场范围),据《关中胜迹志考》记载:“开元寺在咸宁县治西。”县志:“唐开元中建,故名。”元“开元寺”《兴致碑》:“开元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玄宗于‘延庆殿’(在兴庆宫内)与胜光师论佛恩德,乃令天下卅府各置开元寺一所。”通志:“宋建隆四年中书令王彦超修。明嘉靖中亦增修。谨案:寺内有唐《琼公道行碑》、元《华严世界海图》、唐梵体《陀罗尼幢刻石》《兴致碑》,上有绘像,延佑(元)六年立。”看来,现在所说的“开元寺”是元代将唐开元寺迁至现在的钟楼东南方南大街以东的,经明嘉靖、清乾隆两次重修,往昔面目都已湮灭,原唐“开元寺”的所在处,已无从究考。至于东大街开元寺的遗址,解放前则仅有一座五间宽极破烂的大殿。
“开元寺”不仅是古迹,还有革命史迹:在开元寺东隔壁,清末住着一位马善人,开设了“存心堂”善书铺,专刻善书。马善人的儿子名马开臣,是西安同盟会党人,还有位同盟会党人名邹子良(此人曾任陕西辛亥革命起义头目之一、张云山的参谋长),辛亥前,马、邹二人常和其他同盟会成员在马善人的“存心堂”善书铺秘密集会。马开臣、邹子良曾响应过黄兴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反袁失败后,袁世凯命令陕西督军张凤翙枪杀了马、邹二人。
解放前,在西安把嫖妓院叫“逛开元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14年,北洋军阀袁世凯把张凤翙赶下台,另派他的亲信陆建章(衔为威武将军)来陕任督军,陆到任后,曾想了许多贪污发财之道:
其一是:他在“开元寺”周围的空地上,修了许多简陋的平房小院,开设妓院,收捐税,名叫“警察捐”。国民党统治后期,妓院又零星地扩展到“端履门口”和“菊花园”一带,是为私娼(俗叫“野鸡”)。开元寺等妓院,是藏污纳垢之处,是人间地狱,妓女不仅受尽了老板、兵痞、流氓及一些吸血鬼的摧残、欺凌和屈辱,在抗日战争期间,还受到在西安的美国兵的欺侮。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妓女们被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放出来,翻了身,重见了天日。在公审妓院老板大会上,妓女们个个哭诉,倒出了苦水,老板中罪大恶极的判处死刑,有些让其劳动改造,重新做人;政府给妓女们治病,负责她们的生活,并分别安排她们学习和就业。从此,西安也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消灭了妓女卖淫的现象。解放后,在原来妓院集中的地方“开元寺”,拆除了破庙的大殿,周围的破房做了改造,有些拆掉,陆续修建了出售生活必需品的百货齐全的“解放商场”,还修建了演越剧的“解放剧场”和演评剧、曲艺的“春光剧场”。这个古代“开元寺遗址”,现在是西安市东大街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其二是,陆建章强占了北至现在西一路西段(关岳庙街)一部分,南至东大街这一大块公家地皮,私自修建了“霓春园”,其中有徽班戏院(陆是安徽人)和说书、杂耍的游艺场。陆离陕后,“易俗社”迁到西一路现址(该社原在盐店街)修了有转角楼的剧院,楼坐专为妇女所设,池座只能坐男人,楼上下可容纳800人左右。它的正门开在北大街西一路,是当时条件较好的剧场。抗日时期,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和以王余杞、贺绿汀为首的“演剧第一队”都曾在这里演出过。一个时期,易俗社还在东边空地上。增添了分社“露天剧场”。另外,这里空地上还招徕一些游艺摊和杂货摊。解放前后,这里是个市场,一度叫“平安市场”,除一部分杂货摊外,各种小饭馆很多,夜间12点左右,还有馄饨、肉包、元宵之类的小吃。由于这块热闹地方在东大街路边,所以多年来到这里玩的、买日用零碎东西的和吃饭的人很多。50年代,随着东大街的日趋繁荣,陆续地在这块地方修建了西安市场规模最大的新华书店大楼、“钟楼电影院”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新安商场”。此外,也设有大饭馆和水果铺,一年四季广大人民群众来来往往,摩肩接蹱,极其热闹。
过了“开元寺”遗址往东不远,是“端履门”十字,这里也是古迹。现在的新城,当初叫“王城”,后讹为“皇城”,是明秦王府所在地。当时挨着“王城”的南门建筑了“宫城”(现在的新城南门到端履门一段)宫城是王府下属机关所在地,“王城”是秦王眷属居住的内院。秦王府城有四个门:东叫“体仁门”;西叫“遵义门”;南叫“端礼门”;北叫“广智门”。清初将“端礼门”改称“端履门”,至今沿用着“端履门”这个名称。从“端履门”往南到柏树林十字一段街道,仍叫端履门街。端履门街东边有个“朝贺巷”,相传是百官朝贺秦王时在此聚集的地方。
东大街端履门十字住东路北的《陕西日报》社,和它紧后面的“西安市第二十中学”这一大块地方,是清代西安府“考院”所在的范围。清末改为“高等学堂”,是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聘请有日本国静冈县磐田郡人足立喜六先生为教习,教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三原“宏道学堂”即后来的工业职业学校也聘请有日本教师谢华,教物理和化学,日本教师福地秀雄教几何、绘图课;“西安师范学堂”聘请日本教师早及更吉,教动、植物、地质学等课。辛亥革命后,将原西安府“考院”地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占的面积很大,在这里开办了“秦省第一中学”,民国二年(1913)改为“西北大学预科”。民国四年(1915)预科停办,改为“法政专门学校”。五四运动后,这个最高学府领导着西安的学生爱国运动。记得我在“省立单级师范附属模范小学”(在南教场,后改名报恩寺街小学)读书时,1921年,在一次反对日本侵华21条收回青岛等失地的爱国示威大会上,学生们发表讲演,痛哭流涕,义愤填膺。法政学校学生谭再宽,咬破手指,用血写“还我河山”四字,群众的爱国热情极为高涨。1924年,陕西省督军刘镇华将“法政专门学校”改为“国立西北大学”,这一年的7月,鲁迅先生曾被邀在这里讲过《中国文学史》。1927年上半年国共合作时,改为“中山学院”,当时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开办短期训练班,培养出了许多干部。1928年初,改为“中山大学”,内设文预科和应用经济专科。1931年改为“西安高级中学”,1957年改为“西安市二十中学”。以上这些学校的大门,都在东厅门街。原“考院”地址的北半部,另设大门,开在东大街。1911年在这北半部设“战史馆”,后改为“文献征辑处”,1918年前后,省教育厅、省水利局和林务处以及教育会都设在这里。1925年教育厅迁到梁府厅(今青年路东段西安市团委所在地),水利局迁到湘子庙街。1926年冬,西安城解围后,国民党省党部就设在这里,该部一度曾迁到南院门的“南院”,后又迁回原址。“CC”特务机关——中统的指挥机关也在这里。解放后,这里是《群众日报》社,后改为《陕西日报》社至今。
东门内路北的“昌仁里小学”校址,原是“东岳庙”大殿房屋,系明代建筑,前后两殿墙壁,从上到下都有工笔彩画,笔迹非常高超,所绘山水、楼阁、人物都相当精致逼真,作者姓名已失传。明代有袁江、袁耀兄弟二人皆名画家,此壁画像是他们的笔调风格,所以传说为明代袁江所绘。前殿的前面,立有雕刻精美的石牌坊,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解放后,曾将此庙修理过一次,后又多年失修,现在两殿房屋破烂,墙壁更多处被雨水破坏。
迤逦西行,在菊花园口对面一个商店的旁门里,是画家赵望云、梁黄胄(即名画家黄胄)师生所为《雍华》杂志的社址。该杂志停刊后,1946年则是《经济快报》的所在地。现在这里矗立着西安市饮食公司的办公大楼。
再向前走,位于“端履门”对面,原为“竞业公司”后来成为俞嗣如先生所办《新秦日报》的社址。该报创刊于民国十年(1921),是西安最早的一家私营报纸,1943年该报址毁于火灾,遂迁西大街出刊。现在是“五一剧院”。在这附近还有一处上座率不高的“西京电影院”,该院关闭后,由韩绾青、马公弢、封玉模、刘仲秋等所办的“夏声京剧团”把它租了下来,成为该团的演出剧场。解放前夕该团解体,解放后这里新建了“西北电影院”。
东大街路北的西头,民国初年建有“基督教青年会”一所,除礼拜堂外(后改为礼堂可以租借),设有文体活动场地并备有用具,外国牧师为了拉拢人入教还无代价地为青少年教读英文,1926年后,该会将一部分房屋出租,一些社团或个人便在这里办公、住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3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曾在青年会礼堂向西安文化界做过一次《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抗战初期,高新岗、石沫侠同志曾租住房搞抗日歌咏活动,办起“联合歌咏队”,《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同志经过西安时,也曾在这里呆过。
现在位于“文物商店”的地方,原来是“《大公报》公销馆”,该馆除分销国内各大报外,还代售书刊,后来业务扩展,并印刷出版经过改编后的秦腔剧本,名称也改为“长安书店”。该书店的主办人是王澹如先生。
接近钟楼,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房,是西安的老邮政局,1912年为英国人罗士所建,办理邮件、汇款,解放前这是全省早期第一个规模大、建筑美观的邮局。当时在该局有地下党组织,同志们历尽艰辛,不怕牺牲,输送革命报刊、书籍,开展工人的政治、文化学习,组织工人斗争运动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在钟楼东北面修建了宏伟壮观的邮电局大楼,又在西华门什字修建了高层报话大楼,楼顶上报时的钟声,全城清晰可闻,相形之下,现在的“老邮局”就显得极为渺小而落后。
三、东大街的新貌
盼望已久的时候到了,1949年5月20日黎明,由城西传来沉重的炮声,我知道是解放军到了,这座黑暗的古城就要解放了,我兴奋得大清早跑到东大街去看,所有商店的门紧闭,两边的小街巷中没有人行走,只有少数人站在自己家门口惊慌地向大街张望。我在东大街慢慢走着,看着国民党军队撤退的残余部分,一些载运零乱物资的拉拉车和一些押送车的零散兵争先恐后地从东大街往东门逃跑,马路上乱糟糟的,有些兵过什字路口时,飞快逃进小街巷(骡马市街、南柳巷等),在居民的屋檐下角落里,急忙脱去军衣,有的急叫居民开门,愿出钱要求进去隐藏,或要求买便衣。眼看着敌人的灭亡,我兴奋得想跳起来,激动得热泪盈眶,遥望庄严雄伟的东城门楼,它在向我招手微笑,祝贺光明的到来!我回头又走到北大街西华门什字,站在街心向南北眺望,由钟楼到北门整个大街上全是关门闭户,只有我一个人。北大街是我多年常走的地方,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详幽静、宽畅庄严;钟楼和北城门两座雄伟的明代建筑,在金光闪闪的朝晖下更显得华美清新了。我站在街心,好像自己高大了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扬眉吐气,再也不会如坐针毡,随时有被敌人逮捕杀害的危险了!
解放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西安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从过去的消费城市飞跃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解放后,城关人口由原来的四五十万增加到270万(包括郊区),人民购买力空前提高,长达约4.5华里的东大街,商店林立,成了西安市最繁华的大街,堪与首都的王府井大街或大栅栏街媲美。从早到晚,街上往来的各种车辆,如急流汹涌,两边各约5米宽的人行道上,在高大槐树遮荫下的人流匆忙前进。生命力充沛的东大街,在跳跃!在奔腾!
自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后,和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商业战线涌现出空前繁荣景象,在东大街建设了规模庞大的“解放市场”“新安商场”和端履门“百货大楼”。此外,还罗列着大皮货店、鞋帽店、木器店、美术工艺品店、乐器店以及若干出售各种商品的商店,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用品应有尽有。仅就穿的一项说,市内其他几条大街都比不上东大街丰富,这里除各大商场供应花色品种丰富的丝绸、呢绒、布匹和成衣外,还有规模较大的“人民服装店”“儿童服装店”和若干规模较小的服装店。一年四季,这些商场和商店里,人群密集拥挤,争先恐后选购自己心爱的物品。
还有,西安市唯一的“外文书店”“儿童书店”和“新华书店”总店都设在东大街,自从“四人帮”被粉碎后,教育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求知欲均较过去高涨,书店生意,空前兴隆,尤其在节假日,想买书就得排长队。
西安市是全国八大旅游中心之一,1974年2月1月和日本京都、奈良二市结为友好城市,近几年来参观访问的外宾和侨胞与日俱增,所以在东大街端履门开设了“友谊商店”,陈列有字画、文物复制品、美术工艺品和极精美的绸缎、皮货,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外宾都愿来此观赏,选购心爱的物品和纪念品。
东大街的炭市街(菜市)过去摆满了卖肉和菜的小摊,杂乱而肮脏不堪,小偷成群。解放后修建了大菜场,后来扩建为西安市唯一的四层高的“副食品商场”大楼,供应生熟肉、蛋类、蔬菜、果品和各种调味品等,这座大楼给东大街华丽的衣襟上,点缀了一朵色香迷人的玫瑰。
东大街除有若干糕点副食品商店外,熟食铺和地方风味的饭馆颇多,如山西削面馆、渭南时辰包子铺、清真白云章饺子馆,等等。还有西安唯一擅长做地方特色菜肴和地方著名小吃的“西安饭庄”,也设在东大街的中段,过去主要的顾客是有钱的人,穷人只能望门大嚼。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常去的地方。原来仅有一院平房的“西安饭庄”已很不能适应需要,现已在原处修建了6层高的大楼,除第5层做旅馆外,其余几层一次可共约1600人用餐,其中设有中餐、西餐部、烤鸭部和小吃部,这是西安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大饭店,外宾多喜欢来这里吃地方风味。在这条大街上及其最近处,还开设有西安第一流的“五一饭店”、南方风味的“东亚饭店”和“和平饭店”等。这些大饭店,经常满座,需排队等座。外宾有时也去这些饭店吃地方饭菜。
另外,东大街还有第一流的理发店、照相馆、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
解放31年来,东大街已陆续改造和新建了许多楼房,现在正继续兴建着高层大楼,辛亥后建的木结构街房已残存极少。现在西安市的街道也和唐代长安的街道一样,都是东西南北向排列,端正宽畅,绿树成荫,整个市容越发年轻美丽了。东大街这条西安的大动脉正在奔向现代化,辐射向南北两边的支脉也都在迅速建设,改换新的容颜,奔向繁荣。登高在钟楼上,鸟瞰市容,东大街的富饶、欢乐、生气与青春,将这个既是古都又是工业城市的西安装扮得十分壮观,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