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年一度的庙会很多,但是都没有农历六月初的终南庙会规模大,时间长,并且热烈而郑重。
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二十多公里处。历来关于此山的记述和诗歌很多,尤其是唐朝。例如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太乙,就是终南山南五台,峰峦竞秀,林壑幽美,远望烟岚缥缈,似有若无。若逢晴天的下午,夕阳东射,金紫相辉,青峰耸列,不禁引人无限遐思。它的后面,秦岭屏峙,又高出太乙之上,远接南天,极目无尽。这座幽深秀丽的名山,也是佛教的胜地,流传着许多菩萨在此处显灵的故事。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庙会,朝山进香和游览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打挝社”、“乐器社”的锣鼓与笙萧,交奏盈耳。
山上有许多寺庙,也有不少汤房,供给进香和游览的人膜拜和饮食住宿。修建与管理汤房,有山下附近村镇的,也有长安城内街坊的。一区一村,一街一坊的善男信女,商贾百工,集资在山上建房三、五间,招一僧住守,按一年收入,分少半给僧人以供香火,有赢余则平均分润。每年庙会,是寺庙、汤房收入最多的时候。
长安城乡,每年农历五月端阳过后,二麦已经收获,秋播甫毕,街坊的善男信女们就起会了。他们筹备、议事、约人练习鼓乐,聚会的地点都在街巷的庙中。由首事人领头召集,筹资举办;参加“敲社”的,大多是壮年小伙子和有兴致的中年人。因为练习鼓乐,大鼓、大铙钹等的敲打,需要一定的气力。何况朝山进香的时候,即使到山口也要走五、六十里路,又要上几十里的高山哩。
习俗把练习鼓乐叫做“敲社”。每当黄昏过后,月上东山,一天的营生暂时告一段落,小伙子们就陆续来了。庙里已经有人照料摆好方桌长凳,烧水供茶;练毕鼓乐,还有夜餐的供应。
鼓乐大致有两类;一是“打挝社”,用的是打击乐器,如双面蒙皮的大鼓、大铙钹,大镲、马锣、云锣等;一是“乐器社”,用的是笙、萧、笛、管、云锣、单面蒙皮鼓等。后者演奏起来,音律悠扬悦耳,颇带点唐代音乐的余韵;前者敲打起来,声响宏壮豪迈,显示着三秦健儿的雄风。一般先练敲打或演奏,熟练协调之后,接着一边敲打、演奏,口中一边念起歌颂终南山寺院与神佛功德的唱词。听起来抑扬顿挫,清新、质朴,富有民间风味,群众称之为“念社”。
当“社”在街坊小庙里练习时,邻近的妇女领着儿童来了,老年人也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平时寂寥的小庙,顿时热闹起来。
夏夜的微风,把“敲社”的音响,尤其是鼓声和钹声,浮起在空中,飘荡得很远。长安城中,农庆五月,大部分的夜晚,空中总是萦绕着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的“敲社”声。人们听到这种声音,心里滋生着终南庙会以至西五台和全城庙会热闹场面即将来临的喜悦,给平淡寂寞、机械呆板的生活,增加了不少情趣。
五月下旬,练得和谐成熟了,编成乐队,准备干粮,大约二十五日以后,各街坊的“社”分别出发。拿着个人的乐器,挎着印有“朝山进香”四个字的蓝布长方型挎包,里面装着干粮等食物,整队出发。队伍的最后面是一位年长者,他肩上扛一面杏黄色缎子芯,黑绒宽边的方形旗,中心缝着一个黑绒剪成的“佛”字,旗下垂着金黄丝穗子,还挂着一个小筒,据说里面放有进香人员违反清规应当怎样处罚的竹签,这叫作“佛会”。扛这方旗的人是这个“社”的领头人和纪律执行者,是大家公选的具有威望的人。一队“社”,大约有二十多人到三十人,也有人数较多的。他们浩浩荡荡向着终南山徒步前进。敲打或吹奏出城后,便收起乐器,一路上说说笑笑,只有五十里路,一天也就早早地到了。各队都在山中自己的汤房里休息食宿。
终南山下,水田纵横,夏木繁荫,村落掩映。正北是王曲,偏东有樊川,都是水木清华,风光颇似江南的胜地。旅游者呼朋引类,投亲访友。东道主在这终南盛会的前一周,迎接款待着亲故嘉宾。堂上明烛,小窗夜话,倾吐衷肠,陶然忘机,颇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遗风。夜深人静,恬然就寝,但闻萧萧风雨,酣梦初回,却是红日当窗。原来这一带林木蓊郁,绿杨绕屋,风入林中,竞作雨声。洗漱之余,可以村前漫步。稻田漠漠,水鸟飞翔,高树浓荫,幽鸟和鸣,这是长安沿山一带风光幽美的所在。尽情盘桓几天,带上雨伞棉衣,热情的主人也许有人陪你同去登山。经过远近闻名,殿宇巍峨的王曲城隍庙,涉过清波浪滚的滈水支流,到了刘村,离山口就不远了。
从山口登上岱顶(当地群众说是三十里),有寺庙口干多处。大台圆光寺是南五台的最高处,据1981年8月出版的《陕西省地图册》记载,台的海拔高度为1688米。
进了山口,一路经过大地朝、弥陀寺、流水石、兴宝泉、白衣堂、大悲堂、甘露堂到竹林寺。时值会期,山间行人不绝,寺中香烟缭绕,钟声铿锵。长安城乡前来的“社”在山上山下,沿途的寺庙中敲打着,吹奏着,锣鼓笙萧,此起彼落,引起了群山的回响。由于朝山和旅游的人多,山下作饮食生意的沿路设帐供应,价较山下稍高,这是很合理的。不过都是素食,如粽子、油糕、饸*(luo4)、面皮之类,山客纷纷选择食用。山中平时人迹稀少,会期突然增加,住宿就成了问题,晚上大多睡在寺庙的楼板上。不过寺庙或汤房,有的也备有明窗净几的客室,肴馔精洁的素餐,那就不是一般游客所能享用的了。
从谷口入山里,一路多在林木掩映中行走,到了岱顶大台,才有凌云碍日,极目千里的气概。碑记载:隋仁寿中,有毒龙变为道士,卖药于长安,诈称仙术,观音大士现比丘身,以妙智力降伏妖魔。因此,山上寺庙多以观音灵迹命名。大合圆光寺,在唐大历中,改名五台山圣寿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现圆光及五色祥云,所以匾额为“五台山国光之寺”、今之五台山,乃古之太乙山也。
寺里的大殿,比较宏大庄严,以石筑墙,用铁作瓦。终因山顶狭小,削平费力,乃用巨木多根,环主峰腰所凿石坑中,再以石砌,使之稳固。然后用石条筑墙,地为厚板棚接而成,下临沟壑。殿的中间,山顶露出数尺,据说山在继续上长,每隔多年,就要凿之使低。
山顶五峰耸立,峰顶都有庙宇。东为文殊台,东南为灵应台,东北为舍身合,西为兜率台。标奇竞秀,环拱大台。南望高山峻岭、层迭起伏,仿佛大海波涛;北瞰潏、滈诸水,萦绕如带。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望见西安城,好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
旅游的人,遍历五台,有的还去大台后面的大茅篷,这是佛门弟子修行的地方,游兴已经满足了。朝山念社的,也已遍走各庙,稍作休息,预定归期。下山的时候,大多要买一点山产留作纪念,回城分与家人。这旬日终南庙会的经历,回想起来,也觉得饶有趣味。
终南庙会的纪念物有的能买,有的可摘,山木制作的长竿、短棍,麦杆编成的团扇和小孩玩具,小篮小钵等物可以买;遍身鳞甲的松果,金线吊蝴蝶,金线吊知了,金线钱串子等树木子实可以摘,都挂在木竿上,缓步下山,自得其乐。城中居住日久,看到山中什么都稀罕。姿态嶒峻的小山石,虬枝屈干的小松树,奇花异卉,也都视为珍宝,采撷而归。俗话说:“上山的居士,下山的贼”。采摘少许,本来未可厚非,是大自然的恩惠。但是洁身自好,一尘不染,甚至“饮马投钱”的高风,自古少有,所以成为佳话,现在就更少了。
庙会一毕,接着总要下几场大雨。人们说这是“洗台雨”,因为朝山进香和游览的尘俗众生,旬日以来足迹污染了佛菩萨的清净地,下几场大雨,一洗俗气尘垢,让灵山圣域恢复它们本来的清净。
敲打和演奏的“打挝社”与“乐器社”,回到城中和四关各自的街坊,休息十天左右,又要迎接西五台与城里各街巷的庙会了。
南五台,是对应山西北部的五台山所起的名称。长安城中的五台山,却不是山,而是屹立在城内西北角的五座人造高台,也是佛教的胜地。终南山南五台,于农历六月初五庙会结束;西五台却在六月十五日到十九日又举行盛会了。它好像带头似的,引起城关所有街巷的大小寺庙也同时都过庙会。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使宁静的古城热闹了起来。
西五台,在城中玉祥门内南侧,老关庙什字的西边,创建于宋代。它是沿着唐代宫城南墙遗址的起伏地形而建筑的,名叫“安庆寺”。寺内正殿是明代秦王所建。由东而西,高台殿阁一座比一座高。最西的一台为观音大士殿。五台殿宇,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日常供奉香火的都是女僧。每台殿阁都塑有佛菩萨像,全身缨络,也颇妙相庄严。寺中正殿里面,塑着几丈长的释迦涅槃像,习俗称做大睡佛;还有罗汉像,都是明代雕塑高手的作品。第五台的后面,曾经存在着一段古老的夯土墙基,据说就是唐代宫墙的遗址。
在五天的会期里,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寺门前面有不少的摊贩,有卖饭的,卖小吃的,卖杂货的,卖玩具的;山门两旁更有卖香蜡的。长安城郊以及外县外省的人都来赶会。有的拜佛进香,有的看热闹。大多数人都要摸摸大睡佛。传说如果自己身上什么地方疼痛,去摸摸佛身上相同的部位就可以治好。城关各街坊的“打挝社”和“乐器社”先后也来进香了。先有一人提了香火笼子(一种长方形有盖有提的竹篮)到庙里来上香、点蜡、压黄表、投红纸名帖、叩头,这叫“打前站”。庙里的执事招呼接待毕,那人辞出不久,“社”就整队敲打或者吹奏着来了。他们队伍的组成和规矩,与朝拜终南山南五台完全相同。敲打或演奏毕所唱的赞歌,也还是“终南山*(左口右麽),难*(左口右奄)描噢难呀画”,那一套唱词。有的几家同时赶到,就在一起敲打起来。那种锣鼓铙钹的轰鸣声音,雄壮豪迈,振奋人心。只有“乐器社”因为声音细致,必须单独演奏。当时的“乐器社”很少,全城关不过有城隍庙、东岳庙、南院门(在太阳庙中)、迎祥观、西仓、东仓、显密寺、三义庙、大吉昌巷、香米园寺等二十几家。
“社”在将要进庙之前,路上先敲打一阵,入庙时告一段落。到了佛殿又重新开始。云锣起首,紧接着大铙边磨执叉边敲;熟练的还把右手的大铙抛向空中,趁着落下,又与左手所执的大铙合敲,发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接着就是马锣、大锭与大鼓的敲打。长短、高低、缓急都是按谱行事,节奏也较严格。“打挝社”的大鼓,由一个壮年人操作,用整幅月白棉布搭在肩上,两端拴牢在鼓两边的铜环中。行走时,鼓斜立放在左腰旁;敲打时移于腹前,两手执鼓槌敲打。其声咚略,宏亮非常。敲打完毕,接着就是“念吐”,一人开始,声音先低后高,然后全队共同念唱,用云锣和低缓的鼓声伴奏,音响缓急,高低起伏,异常悦耳。念到高潮的时候,云锣节奏仍旧,鼓点却如急雨敲窗,然后突然停止,周围立刻寂静无声。听到的只是居士们给念社者打扇的习习风声,香烟袅袅,灯烛辉煌,“此时无声胜有声”,引人生一种深远缥缈的美感。刚才念唱轻敲细打的余音,犹在耳边;现在静止片刻,却另有一番奥妙的境界;而更优美的旋律也就即将到来。这一静止的刹那,含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给人们一种异样的感受。移时,鼓手才从鼓边细细敲,逐渐又引起了金鼓铿锵,不一会就念毕了。掮着佛令的人敲几声马锣,招呼大家退出。善男信女们给大家打扇、看茶,高声道乏,客气一番,这队“社”也就走了。
“乐器社”最受人们的欢迎。一是量少,二是好听。也是云锣起首,笙萧笛管随奏,紧接着小铜钹、单面鼓与全部器乐合奏。声音幽雅和谐,给人以仙乐飘飘的感爱。单面鼓不是一人操纵,而是三人协作,前边两人左右腰胯间系有挂钩,穿入鼓两边的铜环,还同时吹奏乐器。后面一人专司敲击。其音砰砰,声不及远,起着节拍的作用罢了。吹奏毕也是“念社”,唱词和“打挝社”基本相同。也有节奏和高潮,由于本来以幽雅见长,不像“打挝社”的突起突落。给人那样异常强烈的感爱。念毕,也是由掮佛令的敲几声马锣,庙中招待人员以礼相待,而后乐队退出。
五天会期,城关所有寺庙道观全部过会,和尚道士皆大欢喜。小学占用的寺庙学生全部放假。不论大小寺观念社一律都要走到,不能遗漏。因此,锣鼓铙钹与笙萧笛管之声,此起彼伏,时远时近,几乎终日回响在长安古城之中。(俞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