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大街及其两边的街巷

南大街处于钟楼之下,登上钟楼向南鸟瞰:不宽而平坦的街道,古旧而整齐的建筑,在篷帐似的行道槐荫下熙熙攘攘的人群,马路上往来穿梭的各种车辆,一派繁忙热闹景象,使人眼花缭乱。向南远眺,巍峨壮丽的古城楼使你神往。钟楼与南城门南北相映,颇有唐代街道之风。所以简单写这条古老而繁荣的街道时,得从唐代长安城的有关部分说起,忆古看今,今更胜昔。
一、南大街在唐长安城的位置
由唐太极宫南墙东部的长乐门往南到唐皇城南墙东部的安上门,这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名安上门街,宽134米。现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叉点的钟楼,就在安上门街中段稍南与唐皇城的第四横街的交叉处。(第四横街当在今西大街全段和东大街西段的一条线上)。
“南门”,从唐到元名“安上门”,明、清至今名“永宁门”。这座城门的中心点,在唐皇城南墙东部安上门中心点往西527尺的地方。一般认为南门在唐长安城的安上门位置,其实明洪武中濮英改筑西安城的时候,已移北边的玄武门于东,同时安上门也稍往西移了。
南大街位于市中心钟楼正南而得名,北起钟楼,南至南门城楼,是城区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之一。位置在唐“安上门街”南段的西边沿。唐长安城,以150米宽的朱雀门大街为界,东归万年县管辖,西归长安县管辖,这两个县的县令为正五品官。安上门大街在朱雀门大街之东,当属万年县管辖。
唐长安城内的街道很宽敞,为了绿化和美化城市,所种植的各种树木都经过选择,要求栽成行列,整齐划一。大致在外郭城的街道两旁多植槐树。唐高宗李治龙朔(661—663)三年,在宫城、皇城的庭院内尽植白杨树(因此树易长,不过三年宫中可得阴凉),后因右骁卫大将军契芯何力入宫参观时不便直接指出栽白杨不好,只诵古诗两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意思说这是坟墓上栽的东西,于是领他参观的司稼少卿梁孝仁立即令将白杨拔去,换栽梧桐。可能当时安上门街也和其他街道一样,路两旁是梧桐成荫,经过一百多年后,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796),官街树缺,有关的官员想补充榆树,京兆尹(京兆府是管理长安城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京兆府的头目叫京兆尹,是从三品官)吴启奏皇帝说:“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从此皇城各街植槐很多。可以想见当时安上门大街又是槐荫夹道了。此外,从宰相等大官僚的官署和私邸到皇宫门口的主要大街上垫上从城东浐河运来的沙土,以减少灰尘飞扬和下雨泥泞,当时称为沙堤(白居易的《官牛诗》就是说运浐河沙铺路的事)。可知当年皇城内这条通太极宫的安上门大街(即今南大街位置)是如何美丽、清新而庄严的了。
二、安上门街的路西和路东
由北往南唐代的街道与官署依次有:
安上门街之西,第四横街(今西大街)以南,第五横街(在今东涝巷稍南)之北:从东往西第一是“礼部院”,次西“吏部选院”,次西“左威卫”,再西“左领军卫”,卫西是承天门街南段(今南广济街东)。第五横街从安上门起往西,只通到安上门街西侧。
第六横街(相当今西木头市、东木头市一带)之北,在安上门街西侧:从东往西,第一是“太府寺”,次西“太仆寺”,寺西为承天门街。安上门街东侧,从东往西,第一是“少府监”,次东“左藏外库院”(在院的东北角是皇城东面“景风门”所在)。
第七横街(今“东升街”一带)之北,安上门街西边,只有“太常寺”,寺西为承天门街最南段。安上门街东边:第一是“太庙”,次东为“中宗庙”“元献皇后庙”,再东是“太庙署”。署东署南有街,即皇城的东南隅,大致是今“书院门”“三学街”和“下马陵”东头一带。
关于上述的一些大官署的职权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作为了解唐代官僚机构的参考。在《长安史迹考》中说:“‘太府寺’以太府寺卿为长官,司邦国财货政令,总辖两京都、四市署、平准署、左藏署、常平署等。‘左藏外库院’署在左藏署之右。‘少府监’,以少府监为长官,司百官工技巧之政令,总辖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治署等。‘太仆寺’,以太仆寺卿为长官,司邦国廄牧车舆等政令,总辖乘黄署、典廄署、典牧署、车府署等。‘太常寺’,以太常寺卿为长官,司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辖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八署。”
三、南大街的变化
明、清两代直到解放前,南大街是四条大街中最窄的一条,是石条路面,坑洼不平,东、西木头市与南大街交叉处遇雨积水阻塞,人们称为“滴水河”什字,所以每逢雨季,有许多穷人在这里背人往返挣钱谋生。在民国十六年(1927)以前,南大街只比钟楼的门洞稍宽一些,在街的东西两边房檐之间能用绳子挂横额商标,其窄可见。1927年拆街面的石条修路时,将两边放宽了一点。1932年杨虎城任省主席时又将南大街拓宽了一些。这条街上商店密集,来往行人和车辆都多,街又窄,所以两边一直没有植树。1949年西安解放后,这座古城恢复了青春,南大街的道路被彻底整修垫平,铺上了柏油,黑亮清洁,人行道也拓宽了些,铺了方格红砖,并栽了成排的槐树,南大街已像槐荫夹道的唐皇城内安上门大街那样美丽了。沿街建有少量楼房,古旧建筑已整修一新,两侧商业网点密布。另外,驻有中央、省、市、区单位58个,居民院落68家,519户。南大街为城区闹市之一。由于临街的商店及其后面的民房都很密集,所以解放后多年来,不便一下拆得过多影响商业。南起南门广场,北止钟楼,现在的南大街全长679米,车道8米宽,连两边人行道合在一起共14米宽,比其他几条大街窄得多,也较短。(今东大街宽30米,长2公里,西大街宽20米,长2公里,北大街宽18米,长1.6公里)。随着西安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繁荣,街道狭窄车辆行人拥挤的状况急需改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今年(1981)上半年,拓宽改建南大街的工作已开始。
大约在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1821)以前,南大街和东街(满城南墙内的一条东西街)、西街、北街一样也是用石条铺的路面,街心是官员行车道,铺的是人字形,石条镶得紧且平,而两边的石条则是成排铺的,不易镶紧,经过大车日久的碾压,不仅石条之间有大缝隙,且高低不平,所以赶车的讲究要老把式,能绕过凹凸处,使坐车的人感到平稳舒服。民国初年张凤翙为督都时将各大街的石条路翻修一次,全铺成斜纹的石条路。1927年冯玉祥将军来陕西后修四条大街时,把已残破不齐的石条路面全拆掉,用石条镶在土和石子筑好马路两边。关于四条街铺石条的故事,传说清代有一位姓晁(有人说姓逍)的富户愿给清政府捐大笔银款,从西安城南的终南山运来石条修街道,目的是请朝廷给他官做,有了官就可以刮地皮,贪污受贿,发大财,所以他献石条修路不但以后可捞回老本,还可赚大利,真是名利双收。当时有一民谣:“晁家修街为官宦,贺家开当为穷汉,人家的利是三分,贺家只要二分半。”从民谣中看出在封建官僚地主统治的社会里,有钱就能买到骑在人民头上的官,有权有势就能压榨人民发大财。本来当铺就是富商为盘剥急需用钱的穷人而开设的,民谣中的贺家为了与同行竞争,能更多吸引顾客赚到更多的利,所以将利息稍降低一点,而劳苦大众和一般市民由于生活窘迫,在当铺当东西稍少出利息就感到满意甚至感激。这首民谣一直流传到民国年间,可见无论是封建皇帝统治时代或是反动派统治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惨景了。
四、南大街两边街巷面貌的变化概况
(一)南大街路东由钟楼根往南,依次有:
1.“顺城巷”西口。清代在满城的南墙外,有一条长通道名“顺城巷”,东口在今东大街中段“马厂子”的北口,口紧挨钟楼的东南侧,是专让汉族人通行的路,辛亥革命后,修东大街时,此巷已全被占用。
2.“解放市场”巷。从清代到解放前这条小巷名“降子巷”。此巷西起南大街,往东经过解放市场(古开元寺遗址,现在是个大市场)北边,再往东通“骡马市街”,长637米,均宽4米,柏油路面。解放前,在这条肮脏的窄巷内,只有一些穷人住的矮破平房。现在此巷的旧房都翻修过。在“解放市场”巷的西口内,路南有“油店巷”的北口,(油店巷往南再折向西通南大街)。由“解放市场”巷的西口往里,有些修理钢笔、锁子和修鞋、补衣的小铺、小摊。巷子的路北有一所较大的房子是“陕西省西安市服务公司”,还有规模大的“新安餐厅”。餐厅东侧有一座“解放剧场”,这是解放初期,抗美援朝期间,豫剧名演员常香玉给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中央授予她“爱国艺人”光荣称号后,政府为她领导的豫剧团而修的。后来常香玉回了河南,西安越剧团在这里演出。“文化大革命”前,重新修了解放剧场。现在这里除演越剧外,其他外地剧团和本市歌舞团也常在此演出。此外,巷子的路南中段,解放前有个简陋的小剧场演评剧(西安人叫蹦蹦戏),解放后翻修一新,名“春光剧场”,主要演评剧,该剧团名演员赵玉兰现在是市政协委员。“文化革命”后,这个剧场主要演以各种相声为主的曲艺,其他剧团也在此演出。再往东,依次有“东亚旅馆部”“东亚小吃部”和临骡马市街的“东亚饭店”(五层大楼),这是本市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饭店之一。
3.“油店巷”。清代至今这个名字没变过。此窄巷进去往东不远折向北,通解放市场,再往东,通东木头市的“印花布园”北口,长98米,宽3米,巷内全是老平房住宅。
4.“东木头市”。此街的西口与“西木头市”的东口在南大街相对处,在旧时代,这里地势低,雨季积水,所以俗称“滴水河什字”。
在东木头市西口外紧北边,几十年前有个杂货铺,是私立成德中学(我的母校)一位学生李超群家开的,大革命期间此人是共产党员,蒋介石叛变后在西安白色恐怖下他脱离了革命,在这个小铺做生意,但还保持着进步倾向,1929年前后,有时候有地下党员利用和他熟的关系,假借到该商店闲坐的方式秘密接头交换情况、谈工作,这里起过些地下交通站的作用。西口外紧南边,清代有一个饭馆,做的一种饼很出名,慈禧太后来西安时吃过,所以叫“太后饼”(已失传)。这个地方多年来一直是开饭馆,现在是“南大街饺子馆”。
“东木头市”。西起南大街路东,经过“骡马市”南口,往东到“端履门”南口止,现在长889米,宽10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发展规划宽是25米。关于这里,在明代的情况不了解,清代至今几百年间都叫“东木头市”,名副其实,在解放前和解放初,这条街几乎全是制作和出售各种木器家具、用具和机关学校用的大小牌匾之类的商店。现在只有一家木器店,街两边除有少数单位外,全是居民住宅。
东木头市西段的路北,由西往东较大的单位依次有:(1)清代的“绍兴会馆”,这里在解放前是“私立东南小学”,现在是“碑林区东木头市小学”,仍旧全是平房,规模不大。(2)西安市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批发部。(3)“朝阳剧院”。现在是秦腔三团演出的地方。这个剧团的来历是这样的:在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骡马市”(在东大街路南)的路东有一座戏院名“三意社”(初名“长庆社”),这是私人集资金吸收了些民间艺人,组成戏班子,利用骡马市菜行会馆的戏楼搭席棚开的戏院,由名演员苏常泰为班头,他的长子苏哲民、次子苏育民都是能叫座的演员。由于老艺人是传统的关中中部的秦腔调,唱、做俱佳,所以本地的市民、商人及近郊农民多爱看三意社的戏。抗战期间,该社内部闹分裂,一部分名演员如以唱苦情戏出名的青衣杨金声(男)和唱做俱佳的青衣兼花旦何振中(男)等,分出来另组成戏班名“集义社”,班头是苏常泰的徒弟聂金山(曾是三意社名演员),在骡马市路东三意社对面找块地方搭了座席棚戏场,与三意社唱对台戏。以后集义社的内部也闹分裂,从新改组集股金组成戏班名“尚友社”。解放前,有一军人名王伯谋(系陕北高双城的部下)脱离军队后回西安,从他刮下的民脂民膏中,给尚友社了些金条以发展业务,于是他就当了尚友社的社长,从这时起该社才开始招收年轻的男女演员,如后来著名的王玉琴、李爱云、傅风琴等女演员,和演大净著名的张建民、风流小生张新华等。同时戏装道具等都焕然一新,尚友社之名轰动于西安,解放后,仍是上座率较好的剧院之一。“文化大革命”前,“易俗社”改名为秦腔一团,“三意社”为二团,“尚友社”为三团。“文革”后,“易俗社”仍恢复原名,“尚友社”为秦腔一团,“三意社”为二团,“五一”剧团为秦腔三团。
东木头市东段,清代为“五伦坊”,所以路北的西头在清末到民国年间有一所规模小的小学名“伦海小学”,解放后,小学停办,这里住了居民。由此往东,大约1929年左右有一个院落是国民党长安县党部所在,解放后在这块地方修了一座大楼,为陕西省民盟暨西安市民盟的驻地。“文革”后,又恢复了各民主党派,现在这里是“省、市民盟”“民革”“省民建”“九三”等单位办公地址。在这个地方的西隔壁,曾是抗战期间到解放前“秦风日报”社的地址,当时报社主任是进步人士孙俊生同志,他和个别地下党员有联系。他对李敷仁同志主编的“老百姓报”给过很大支持,不仅敢冒险给印这个报,而且在当时纸张很缺,“老百姓报”的经费又很艰难的情况下,俊生同志用他的报社的钱垫上,设法给“老百姓报”买到很多商县制造的“构树瓤纸”。解放后,俊生同志任省工商联秘书长,尚健在。再到最东头,有一所几进深的平房院落,是1925年左右陕西省长刘定五(凤翔县人)的住宅,解放后到文革前,这里是“省工商联”办公地方,文革后是省、市民盟存书、放旧用具的地方。
“东木头市”西段的路南,清代有一“左文襄公祠”,这是清政府为纪念左宗棠在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剿“回乱”有功而建立。清朝统治阶段欺压剥削各族人民,制造民族纠纷,各民族间也经常发生对立情绪。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华县、渭南、大荔的回民为反抗清朝官僚地主的压迫举行起义,很快就扩大到临潼、三原、高陵、长安、泾阳、咸阳、彬县、风翔、岐山、宝鸡等县,以及陕北(延安、绥德、榆林等地区的许多贫苦农民也参加了回民起义军)、陇东、陇西和宁夏等地区。西北的回民军以甘肃宁州董子原为总部根据地,首领有白彦虎等18位,号称18营。几年后,更发展到河西走廊的肃州(即“酒泉”)和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声势非常浩大,震撼了清朝在西北的统治。于是在同治五年,清政府调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为陕甘总督,督办陕甘两省军务。传说,当时清廷财政困难,左宗棠为了到西北平息叛乱,借了洋人200万两银子做军费,这说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者常是勾结在一起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他们都是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左宗棠领大军来陕后,分派几路大举进攻,迫使回民起义军头目李双良投降。肃清陕西的战乱后,左又进军驻扎在平凉,分四路出师攻克金积堡,杀了头目马化隆,又收复河州,攻克西宁,回军领袖白彦虎逃出了嘉峪关,马文禄等其他九位头目被擒,于是肃州被攻克,肃清了嘉峪关以内地区。双手沾满回民同胞血的左宗棠立了这些“功劳”,所以清廷授给他东阁大学士,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光绪四年新疆境内的变乱也完全平定。于是清廷封他为二等侯。这次战争双方死伤都惨重,清政府用武力压服了“回乱”,但回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从未间断。
这个“左文襄公祠”当时是在西安的湖南人常聚集的地方,相当于湖南会馆(湖南会馆在南城冰窖巷东口外)。民国初年,张凤翙任督都时他的部下刘世杰、牛策勋的军队在这里驻过。大约在1920年左右,湖南人在这里办了“私立文襄中学”。解放初,改名“解放中学”仍属私立。解放后,1952年西安市教育局接收一批私立中学时,将这个学校改为西安市第24中学,现在是四层楼的新校舍。该校大门西侧,祠堂的门楼尚在,是砖木结构的三间宽两层高雕刻华丽的旧式楼房,两边各有一大间耳房,现在这座门楼临街的门窗全封闭,包括在24中学内,为学校所用。
左文襄公祠的东边是清朝张芾的公馆。张是本省泾阳县人,被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藩利用,担任江西巡抚以抵抗太平天国军队,他在南昌亲自指挥参与作战,所以南昌始终未失守。后因反对曾国藩高价卖盐票严重盘剥人民而得罪,被取消江西巡抚职,让其回陕担任团练大使(当时各县防回乱都办有民团)。当时临潼回民起义,张芾去临潼县油坊街安抚时,在该地被杀。
在张芾公馆的东边,曾有个“西京筹备委员会”。这是邵力子任陕西省主席时,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政府派中央委员张继(溥泉)负责在西安成立了这一机构,实际负责工作的是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的外甥龚贤铭(福建人)。该筹委会在西安标卖了些原来“满城”的官地和其他地方的零星官地,卖下的钱用于以下几方面:维持该机关的经费,测绘并印出了西安城和郊区的地图,用飞机在空中拍照了咸阳地区并制成地图,组织人力调查并写西安及其周围的名胜古迹。“西京筹委会”在抗日战争后期结束以后,地址为陕西监察使(属国民党中央监察院)赵玉如占用。解放后,这里是陕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办公处。文化革命后,剧目工作室恢复了工作,迁移到西大街西头的新址。原址现为省文联所用。
原“西京筹委会”占用的房子为两大院,其中一部分地方是当时“华洋义赈会”办公处。这个单位和“华北慈善联合会”的性质一样,都是捐助大宗款项办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它有附属机关数处,为灾童教养院及养老所等。在义赈会的东边,抗日战争期间,有个国民党办的“西京平报”社,负责人名李芝亭(国民党特务),解放后,停办。
5.“文献巷”。这是一条颇窄的半截巷,西起南大街,东不通,长120米,均宽2米。清代至今巷名未变,巷内全是密集的旧式平房住宅。
6.“黄龙寺巷”。这条小巷的名字,由清代至今未变。现在名半截巷,长118米,均宽3米。在清代,由此巷进去往东,折向东北,再拐向南通“和乐巷”(清至今名字未变)到“书院门”。但从民国年间至今,此巷往东已不通。现在此巷内全是旧式平房住宅。巷内设有西安“碑林区卫生院、附设牙科、痔瘘科”。
7.“书院门”。“书院门”西口和“东升街”(原名湘子庙街)东口在南门内相交处,叫“南门什字”。“书院门”西起什字的东侧,东至“安居巷”,长325米,均宽10米,柏油路面。这条街西口内路北有“宝庆寺”,也叫“华塔寺”,为隋代所建,寺中有塔,6角,7层,内有魏、隋、唐等时代石刻佛像。解放前,在这个寺院遗址内是警察分驻所,解放后是民办工厂,现在工厂停办,其中住着居民。再东有清代的“关中书院”,解放前是“西安师范”,现在是“西安市第五中学”(关于“书院门”的史迹将另写)。
8.南门内,解放前在南大街南端(即南城门里)的两边是些小商店门面及住宅的旧房。解放后,拆除了旧房,修了盘道,在南门两边各开辟了两个门洞分别行车走人,将城门根到南大街的最南端一块空地辟为花坛,栽植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树大成荫,每早有许多人去那里练习太极拳和其他拳术,以锻炼身体。今年利用城楼下的地下防空设施,开设了地下文化活动站,有多种文娱活动,群众可去娱乐。
(二)南大街路西从钟楼根往南依次有:
1.“东涝巷”(与路东的“解放市场”巷相对)。涝巷从南大街西沿起往西到“竹笆市”中段止(即涝巷西口)。东半叫“东涝巷”,西半叫“西涝巷”。关于涝巷的情况我已在《西大街》一文中提及。现在“东涝巷”及其附近的旧房已全部拆除,在这里正在修建一座中间7层两边6层高的大楼取名钟楼饭店,它的西北部在西大街,东南部在南大街,正面斜向钟楼,不久竣工后是市内最大的旅馆之一,可以接待外宾。
2.“解放里”。这是条半截短巷,东起南大街,西不通,长64米,均宽3米。巷内全是平房住宅。
3.“西木头市”。从南大街滴水河什字西边起往西到竹笆市止,这条“西木头市”街,现长32米,宽11米,其中车行道宽5米,发展规划宽25米。解放前到解放初,这里的商业情况与东木头市类似,以生产和出售木器、承做各种牌匾为主。现在西木头市东口内路北,由东往西依次有:一家国营的规模大的肉食门市部,一家从清代开设至今的大酱园,解放前名“新新酱园”,制作各种酱菜和酱类,既批发也零售,颇出名。解放后,经公私合营到国营一直是个大酱园,现在名“西安市酱货、李家村酿造厂门市部”,仍是本市出售酱货的大商店之一。它西隔壁是“碑林区建中竹器厂”。再西,有两家个体经营的制作各种牌匾的商店(在政府领导下,允许经过一定手续,经营自己劳动的家庭式工商业,这是三中全会后近年来才有的)。有一个编竹器的小集体工厂。此外,还有一家“秦川木器棕床厂门市部”。东口内路南由西往东依次有:“西安市农产品公司第一土产杂品商店”,和一家国营“西安市软垫家具工厂”,这个厂是2层楼房15间宽,能做各种较高级的沙发。在西木头市这条不繁华的街道,除上述的一些商业外,都是住宅。
4.“粉巷”。“粉巷”由清代至今名字未变,东起南大街,由东口进去往西,经“德福巷”(清至今名字未变)北口和“竹笆市”南口,西止“南院门”街,长329米,均宽7米(包括人行)。在粉巷东口内的路北,现在有“中国农业银行西安市分行”和“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营业部。西口内的路北,有一所较好的平房,解放前住的是伪交警队,现在是居民住宅。在西口内路南,解放前有个“商务印书馆”,解放后在这片地方修建了西安市第一医院,文革后这个医院又扩建了两座大楼,目前还在继续扩建,医院的后门通到南城墙内的“东升街”。
5.“湘子庙街”(包括原小湘子庙街和五岳庙门,今统称“东升街”东段)。东起南门什字,西止“五岳庙门”,长521米,均宽12米,柏油路面。由东口进去往西,经“大车家巷”南口,“五岳庙门”,再往西延伸,经“芦荡巷”(文革前名“庐进士巷”)南口和“保吉巷”南口可通小南门内。
6.南门根,南大街到此止。
五、南大街在解放前后的商业概况
(一)解放前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南大街以商业为主,两边商店的房屋栉比鳞次,绝大部分街房是以木质为主结构的旧式两层楼房,很多商店的内院也是两层楼房,既住人也存货物。商业方面,除出售有关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些商店外,北段有著名的中药店“万全堂”“益元堂”,还有银号和一些行店,南段是土产山货的集散地。现将较突出的商店情况略述于下:
1.大饭馆。从清代到解放前,在钟楼的东南角有一家“曲江春”饭馆,这是一所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里面是转角楼,当时算是颇讲究的建筑。这个馆子的菜肴纯粹是专业风味,既可以包酒席,也可以自己拿锅盔去用“红肉”煮馍或“炒菜”煮馍,或是吃一碗面,非常经济,对于阔买主和一般乡下人都是同样热情招待,所以生意很好,尤其是南方的人去吃便饭或请客的很多。解放前修钟楼盘道时拆过些房屋,解放后扩充盘道时全部拆除。现在钟楼东南面的“大上海理发店”大致就在原“曲江春”的旧址上。
2.“西安时报印刷厂”。这个厂在南大街北头路东的“解放市场”(旧名为“降子巷”)内,是在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主席时,进步人士开设的,负责人名薛兰生,曾与地下党有联系,掩护过地下党员,解放后任过东关区长。
3.“顺林斋”点心铺。清代,在南大街北头路西,有一家三间门面两层高修得颇讲究的旧式楼房,是“顺林斋”点心铺,特产一种出名的点心叫“沙骑马”(是满洲语)。慈禧太后来陕西避难时,“顺林斋”就用这种点心进过贡,营业茂盛了多年。解放前,铺子的经理名闵九卑,此人思想进步,常与进步人士来往,却不善做生意,更不会投机取巧,所以顺林斋的生意时做时停,越来越不行,以后萧条到停业。
4.剧场。(1)南大街路西,现在的“对外贸易局”大楼南边有条半截巷道(现名“解放里”),进去是一座用芦席搭成的简陋戏院。只要不下雨这里经常有剧团演出。主要有名艺人常香玉的豫剧团演出,有时评剧及外地剧团也在此演出。解放后,50年代,陕西省戏曲剧院经常在这里演出现代剧和古典剧,上座率很好,以后该剧院在西大街修了“实验剧场”,这个旧席棚剧场就再没用,在场地上修建了平房做住宅。(2)演秦腔的“正俗社”起初在南大街路东(今油店巷口以南)的“银匠会馆”作为剧院演出,30年代初迁移到南院门“福建会馆”演戏。剧场以后又迁到东木头市。(3)30年代初期,南大街路东还有过一个“国民戏院”(可能是利用“正俗社”用过的银匠会馆剧场),因西安人不甚懂京剧,售票差,维持的时间不很久。
5.“永兴庆”银号。据《新唐书·食货志》卷54所载: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820),出现一种称为“飞钱”(或称“便换”的汇钱法)。商人在长安时,把钱(当时的钱是铜制的,带多了不方便)送到诸道进奏院(驻京办事处)、诸军、诸吏、富家存着,由他们给开张收条,自己轻装出京,到目的地可凭收条如数取钱,购买货物。这种收条叫“飞钱”。这种简便的汇钱办法经千余年流传到民国初年西安还有。例如清代到民国初年,在南、北广济街有几家钱庄,他们赚利钱的办法之一就是用这种凭票取钱的票汇法,同时也放高利贷盘剥人民。当时除有这种钱庄外,“永兴庆”银号也有这种赚利的办法。此外,吸收单位和个人在该银号储蓄银钱,给一定数额的利息,银号则利用存款做投机生意和放高利贷赚钱。“永兴庆”是西安较早的储蓄银钱的商号(以后在盐店街才成立了“富秦钱局”“陕西省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它的地址在南大街路西离钟楼不远,起初只是个一间门面的“银匠楼”,店主是临潼县人,极善经商,除做银货首饰外,还能将收进的散碎银子做成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银锞子,逐渐也做兑换银两的生意,后来银匠楼的事业越来越发展,便在原来一间宽街房后面买地皮修了新房成立了银号(那个做银活的炉子保持了好久才拆掉,另修了新大门),相当于现在的银行,由于讲信用,机关、学校、社团(如易俗社)及私人都愿在该号存放银钱,利息分几种:有年利、月利、日利。在抗日战争以前,该银号发生过一件被抢劫杀人的事情:一天晚上经理到易俗社去看戏,照例戏完得晚,银号的人都睡了觉,只派一个小伙计看守没上锁的铁栅大门,这个小青年劳苦了一天疲乏至极,坐在那里打着盹,来了两个匪徒推开门,一个逼伙计引他进后院去,一个挡在门口,经理看完戏回来时看见这种情况,就高喊“土匪抢人了!”立即被土匪打死。当时钟楼上驻扎着宪兵,该银号离钟楼又那样近,竟有土匪抢人而且敢开枪,可见旧社会混乱黑暗到什么地步了。
6.银匠楼。从清代到解放前,私人在西安开的银匠楼(金银首饰加工店)多集中在南大街,不仅做银活,还有试金石、试银石,能分解开金、银锭。到抗日战争前,才在南院门街先后有了官僚资本为基础规模较大的出售金银首饰的“老凤翔”和“宝丰金店”(这些金店还做其他投机之意)。银匠楼的掌柜大部分都会亲手干银活,还雇有银匠,并招收学徒(俗称“相公”),学徒在未出师之前(一般学徒期限为3年)要干商店内的一切杂活、做饭并服侍“掌柜”(店主)。由于南大街的银匠楼多为西安附近的蓝田县人和临潼县人所开设,所以每年收麦时,便停业几天,掌柜(也是有钱的地主)、工匠和学徒都回家去收麦。
7.酒店。南大街有几家大酒店,门口用竹竿挑着一个猪尿泡做幌子,人们老远看见尿泡就知道那里是酒店。这些酒店批发和零售的酒,都是从关中西部凤翔县运来的,这种酒的原料是高粱,用古代传下来的酒*(左为麦,右为曲)和传统的酿造方法制出的酒,味很醇很香(据说与当地的水也有关系),俗名烧酒,也叫凤酒。现在我国的名酒之一“西凤酒”就是在凤翔地区酿造的。几千年前,运输工具只有大车的时候,从凤翔往西安运,必须把酒装在大酒篓里,用几匹骡子拉着满载酒篓的大车(车轮用木辐条和木块做成,再钉上大铁钉),在崎岖的车轧深的土路上颠簸几天才能到,据懂酒的人说,在长途运输中,酒经过在篓里摇晃,酒味会更醇更香。
8.铁器铺。在西安,除南广济街集中有些专生产和出售各种刀、剪的铁货店外,南大街是大铁器铺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商店不生产,只批发和零售各种日常生活用的和农业用的铁器。
(二)解放后至今
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南大街加宽了路面,有些旧破楼房和一些平房都翻修过,街容焕然一新。商业状况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现在都是与广大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的商店,沿街橱窗林立,一派繁华景象。将其中较大单位的名称列于下:
1.南大街路东由南往北
由“书院门”西口外往北,有些商店最近已拆掉,即将平地基修大楼。尚存在的有国营“庆丰食品店”,规模大的“蔬菜门市部”和“粮食中心店”等。
“文献巷”口外,有“庆丰食品店分店”和规模颇大的“南一百货商场”。
“东木头市”西口外南边有个大饺子馆(这里多年来都是饭馆),也卖早点。
“东木头市”西口外的北边,由南往北依次有:“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文革”前是“省防痨协会”);“西安市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批发部”;其北有一所高大而深的平房和后边的楼房,据说是旧时代通济信托公司(私人集资开的)的房产,1935年,“西京国货公司”成立后,租了这个地方开业,以后该公司迁往南院门正街新地。解放后拓宽人行道时,不少街房都向后缩了一些,可能是由于统战关系,这所房却一点没向后移。解放后一度在这里设过银行,现在是“文化用品零售部”。再往北有“南大街木器店”“南大街第一中药店”(以前是“万全堂”)等。
“解放市场”西口外往北依次有:“水产门市部”“新安合作书店”(解放前是私商经营的体育用品店),大约在1930年前后这里附近有个“克兴印字馆”(门牌号数已忘掉),据说经理姓张是蓝田县人,馆内有位进步工人,曾承担印过几期李敷仁同志主编的“老百姓报”。
由南大街的北口向东北转到东大街的西口,是钟楼的东南盘道,在这里的人行道边依次有:“牛羊肉门市部”“油脂批发部钟楼门市部”“钟楼百货店”“新安餐厅”“剧装门市部”和东大街西口的“大上海理发店”。
2.南大街路西由南往北
按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由今年起动工重修南大街,目前(1981年6月中旬)路西的街房已拆完。
“东升街”(湘子庙街)东口外由南往北依次有:一所几进深包括几十间房的商号,解放初,“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在这里住过,以后省妇联迁到建国路南头,这里开设了“华西皮革厂”,最近该厂临街的前半部分已拆去,后边房子门口仍挂着该厂的牌子。再北边是解放后新建的“光明电影院”,这是本市南城最大最好的影院。
“粉巷”西口外,前几年修建了一座大楼,是有名的“福康服装店”,解放前私商经营的“福康西服店”在东大街,当时“福康”这个商号在社会上较有信誉,所以新开的大服装店便沿用了这个名字。
西木头市东口外以北,有条半截巷叫“解放里”,这里没有商店。在它紧北边是近年来新修的“西安市对外贸易局”四层大楼。
南大街路西的街房拆完后,即继续拆路东的街房。拆迁户将陆续搬入南关西边新修的住宅区若干幢大楼内。听说南关的路东也将修若干幢居民大楼。
南大街,按现在西安市建设规则,由现在的14米扩宽为60米,两边人行道各宽20米,快慢车道用3.5米宽的绿带相隔。沿街安排有文物、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百货、饭店等14幢大建筑。一条具有民族风格的为文化、旅游服务的商业大街正在建设中。听说计划在三年内修成一条美丽而宏伟的街道。
相信新的南大街一定是本市最漂亮最壮观的主要街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