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建国路2

四、建国路两侧的巷道
建国路东西两侧的巷道不对称,而且在西侧的巷道多被划在和平路东侧的范围内。
(一)西侧各巷的状况
在建国路的西侧,由北口起往南至建国门内,依次有下列各巷:
1.东一道巷。东起建国路北段,西至和平路,长296.8米,均宽3.5米,柏油碎石路面,共有门牌26个号。巷的北侧,除西口内是东大街“东升饭馆”楼房的侧墙和两个门号住宅外,其余全是东大街南侧商店后院的旧平房或旧围墙,其间开有几处后门。巷的南侧,地势较低,全是高矮不齐简陋的平房住宅,其中有些已很破旧。由于将来要拓宽东大街,此巷在被拆之列,所以至今仍维持着旧面貌。
2.“玄风桥”。原来建国路一带统叫“玄风桥”,自从将南北走向的主干路改名“建国路”以后,只将北口内两侧这一段东西走向的短巷定名“玄风桥”。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尚未查出,据传,在今玄风桥一带原是一个大水坑,在坑旁的大水沟上搭有一座木桥,曾从桥上空刮起过一次很大的怪旋风,因此便取名“玄(旋)风桥”,可能这只是一种想象的说法。玄风桥东起建国路,西止东三道巷,长120.3米,宽6.7米,两边植有成行的槐树,共有门牌13个号,有的一个门号内住几户。巷北侧的地势本来较低,解放后又垫高了路面,所以住户的大门只有一半露在路平面上。在北侧中间有一段南北走向的窄巷,近年来拆了破院建了居民楼房。在西口的北侧,前几年拆旧房后,新建一幢面南的六层居民楼。在楼南侧,住宅的平房多数整齐坚固。在东口内路南侧一个大院住宅,几十年前是韩绾青的公馆,30年代前期将其余地皮全部卖给了张学良。解放后,韩公馆归西北妇联使用,将大门改开在建国路,面朝东,由1954年底起,为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的家属院。从1963年后,为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部分家属院。
3.东八道巷,东起“建国路”,西止“和平路”,长194.6米,宽7.6米,路不太直,有砖铺的人行道和成行的槐树。共有门牌24个号。在巷南侧,除一个“西安市玉雕厂石刻车间”的平房大院和儿童影剧院的宿舍大院外,其余是些高低不齐的平房住宅,有些大院内都是住好几户。在北侧东口内,经过一段建国路小学的南墙到西拐角处就是“玄风桥南巷”的南口,由这里往西是规模较大的“西安煤建公司”“和平路煤店”和儿童影剧院的北侧。
4.一段窄半截巷,原名“后丰富里”。远在辛亥革命后,这里和其南边的“前丰富里”范围内的破庙和破房倒塌后成了荒地。抗战期间,在巷北侧修了三个院落,南侧是丰富里住宅的背墙,西头的一院则面朝东,这些院子的格式类似,可能是当年一个财主作为出售或出租而修建的。解放后,取消了原巷名,门牌上写的是“建国路”,至今未变。
5.又一段半截巷原名“前丰富里”,现在门牌也属建国路。1937年前后,官僚们在这里买了地皮,从中划出了一条东西向走道,在南北两侧各建了较整齐坚固的四个四合院住宅,每院都是三间宽,有门房,西边厢房和上房,格式都一样。在南侧的是国民党西安市市长王友直的两院、某银行经理和某官员各一院,解放后都归公成了居民住宅。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人民政府给王在别处另拨了住房。在北侧,几院房的主人,在西安解放时逃往台湾,现为居民住宅。
6.东十道巷。辛亥革命后,由原来清代“火药库”遗址的东南角(今建国路南段)起,往西至西南角折向北一小段,再折向西到大差市(今和平路)南段,开辟了一条曲折路,在旧时代就叫东十道巷,至今未改名。路长341.7米,均宽8米。早年,在巷的两侧多是低坑地。从民国到解放后陆续修建房屋时,逐渐将坑垫起与路平。近些年来巷道面貌一新,平整的柏油路面,铺红砖的人行道和成行的槐树,装扮得全巷雅致整洁而豁亮。原有门牌24个号,由于近年来拆了些旧平房盖起了楼房,所以现在只有12个门号和省政协家属院甲子12号。在巷内北侧东段的几院房,曾是爱国老人孙蔚如先生的公馆,现在设的是“西安市民族乐器厂”。以西是些住宅平房和新建五层高的居民楼。在南侧,除有一些平房院落外,有省政协家属院内的几幢三层和五层的干部住家楼,六层高的居民楼和“西安市自行车零件一厂”的平房与二层的、四层的楼房等建筑群。
7.东十一道巷。也是辛亥革命后规划出的一条新路,解放前在此巷的东段一大块地方有“雍兴公司”和它所属的“雍兴银行”,并将它所在的范围起名“雍村”,因而一般人将此巷也统称雍村。解放后属建国路范围,1981年街巷普查时,更名为“东十一道巷”,共有门牌16个号,此巷东起建国路南段,西至和平路南段,东头地势高,西段较低。解放后将土路改筑为水泥路面,长309米,包括人行道均宽12.5米,是一条端正的林荫道。巷的北侧地势较高,南侧大部分低,而且设置变迁多。在巷的南侧,原来临东口有几户平房院落,今日全拆,建起了一幢六层高的居民楼。由楼后及其西侧往西至三四丈深的坑边,南至顺城巷,北临十一道巷南侧,是一大片平地,在1940年初,这里设过一个吹玻璃品的作坊,抗战期间由私人资本组成的“雍兴公司”和“雍兴银行”在这里修建了些带小花园的庭院和许多普通的平房。相传那个深坑在若干年前积水很深,后来已干涸。该公司利用坑内大片地方办了一所私立“雍村小学”。解放后雍村全部归公,由中共西北局机关使用,又增建了些平房,当时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就住在这里。1954年,西北大区撤销,陕西省委由五岳庙门迁至此处。60年代中期起,省委机关陆续迁往雁塔路新址,原雍村地方做了干部家属院。1982年省政府在这个大院内建起了十几幢三层的和两层的“老干楼”。70年代,省煤炭工业厅将原来的坑地垫高了,建起了办公和住宿一两幢五层楼,1984年在坑的北部临巷正在建一幢带地下室的七层大楼。从这里往西到巷口的大段地势比坑高些,其间有省委一些旧平房和几个居民院。在巷的北侧,原来几乎全是省委的地方,现在由东到西,依次是“84870部队驻西安办事处”新建平房大院,省政协家属院的南墙和原省委俱乐部的平房大院,其余的平房在十年动乱中为居民占用至今。再西是“西安玻璃压力计厂”的三层楼和设在东十道巷的“自行车零件一厂”四层楼的后墙以及“西安市文明班组和平路清扫班”工人放工具和休息的几间小房。在北侧的西口,现在还有10米多高的土台,相传是古“青莲寺”遗址的一部分,上面建有几间平房住宅。
8.顺城巷。东起建国门内西侧,西至和平门内东侧,长309米,均宽5米,南侧靠城墙,植有成行的杨树,北侧的西半段有人行道,并植有成行的槐树。巷内由东到西的建筑状况是:前些年私人建了些参差不齐的简陋住宅,一幢四层居民楼,石油化工厂的家属楼和幼儿园。门牌号数仍属建国路。
在抗日战争期间,从和平门内东侧至建国门内的东侧这一段的城墙脚下挖有一些大防空洞,这些年来,有些地方的墙土垮得很严重,为了保护古明城墙,从1983年开始修补全部城墙,由于这一段比“下马陵”一带的墙土坍塌得多,所以修补也很费力,有些段落已全用青砖砌上去与墙顶平,较过去的夯土内壁更为坚固。
(二)东侧各巷的状况
1.促进巷。这条巷的位置相当在清代设的“头道巷”的东部。辛亥革命后,拆除了满城南墙,建筑了东大街及两侧的商店街房,并在东大街南侧的街房后,由东门内侧往西至马厂子留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道,分别叫东、西一道巷。在今建国路北端东侧的一段原是“东一道巷”的东段,后来将建国路北头西侧至大差市(今和平路)北头东侧的一段巷叫东一道巷,而在建国路北头东侧原东一道巷口修了街房堵住去路,后又在街房后继续修了楼房,于是这条小巷只剩下多半截了,叫“促进巷”。
促进巷位于东大街东端的南侧,东起东门,西面不通,属碑林区和平路派出所管辖,长约200米,宽3.4米,柏油碎石路面,北侧植有零星的槐树,共有门牌20个号,其中的1~5号是些矮房小铺,设在巷东口外南侧的东城门盘道边,铺门都朝东。巷内的北侧是东大街街房后院的平房。南侧地势较低。全是较矮旧的平房住宅。在巷的东口与“先锋巷”北口的西侧建有一幢两层楼房,是“碑林区有机玻璃纽扣厂”。
2.建国一巷。西起建国路,往东横过先锋巷北头至城墙根,长366米,均宽5米,巷道较低,解放后垫高铺成柏油路面,西口内的南侧植有少数杨树,北侧中段新建的楼房边有一排法桐。巷南侧地势较高,北侧较低。在民国年间,这里名“忠孝巷”(在建国路东侧的各巷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文革”中改名“先锋一巷”后又改名“建国一巷”至今。巷内除有少数工厂,大部分为住宅。全巷共有门牌59个号,其中有10个门牌号在“建国二巷”的东头至城墙根一段内。
巷内的南侧,由西口内往东,现在有“西安市服装公司”五层楼的北侧,“西安市中医科研究所”的后墙。中段有某纺织局新建的宿舍楼和一些整齐的宅院。北侧由西往东现在是“西安市服装公司工农厂加工定货批发销售业务接洽处”的侧墙,其东是“自行车零件二厂”。在这个厂的东边,是“西安市纺织品公司针棉织品批发部”,内有新建的楼房。由此往东,相传清代有一座庙宇,后来庙宇倾圮成了废墟,群众在这里挖土、打土坯,因此民国年间至50年代初,这里是一个几丈深的垃圾坑,解放后,经填平,修建了个煤厂,以后煤厂迁往东八路新址,1958年在旧址增建了简易二层楼和一些平房,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大却是当时陕西省唯一的“国营起重机厂”,“文革”后,统一迁往西郊“土门”。西安市房地局和工业局将原厂房全部拆除掉,建起了一幢五层高的职工家属楼。再东是解放前的几院住宅和近年来才建起的一幢五层高的石油仪器厂职工家属楼。由楼东侧转向北的平房,门朝东开在先锋巷,属建国一巷的30号,内设“西安轴承厂办事处”和“西安轴承厂联络站”。建国一巷从这里横过先锋巷北头往东到城墙根,有一个“五七塑料厂”。
在“先锋巷”北头东侧的“建国一巷”和“建国二巷”的东部分,都在古“真武庵”的范围内,原来庵的后门就开在建国一巷的东头南侧西朝北。
3.建国二巷。此巷在过去长时间名“启新巷”,“文革”中一度改名“先锋二巷”,现在定名“建国二巷”,西起建国路,往东横过先锋巷至东城墙,长270米,均宽6.7米,柏油碎石路面,巷内植有稀疏的梧桐,共有门牌62个号。巷南侧由西口内往东的一长段是高桂滋公馆,即今作家协会大院的北墙,再东是抗日战争前修建的各五间宽三大院住宅,其中有原东北军旅长李德明的公馆。还有的大院,解放后并入作家协会范围内。东头到城墙根一段只有一些简陋的住房。巷的北侧,由西口内往东至“中医科研究所”的东侧,这段在清代是大片空地,民国初年是桑园,后来被国民党的一个军长庞炳勋买下,又转卖给他人,在这块地皮上修建了些住房。解放后,在西口内建有“碑林区仓库”,由此往东到中研所的西墙这一段内,现在是些南北长的大杂院,各院内矮房密集,住着若干户。50年代在这里东侧建了一幢西北军政委员会机关的医务所门诊楼,后改为“中医医院门诊部”,至70年代后期,为适应中西医相结合的需要,改为“中医科研究所”,并办有“西安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同时设有“门诊”。由此往东,已将大片平房院落地皮征用,旧房已拆除,开始在建楼房。现在尚存在几院较整齐的旧平房和一些简陋的平房。
4.金家巷。巷名的来源和变迁已在前面述及。此巷西起建国路,东止先锋巷,长277米,宽6米,共有门牌33个号,居民170多户,属碑林区和平路派出所管辖。在巷内南侧的西部原是张学良公馆,即今“省委干部招待所”的北围墙,以东是解放前建的五六个讲究的深宅大院,每院五大间宽。据说,在抗战初期,新疆省主席盛世才的公馆就在此巷的东头。在巷北侧的大部分是高桂滋公馆即今作协的范围,近年来作协在这里临巷修建了四层的和五层的宿舍楼,再东是些居民住宅。
5.建国四巷,原名“仁爱巷”,后改为今名。西起建国路,东至东城墙,长365.7米,均宽9.4米,柏油碎石路面。除过在北侧由西口至中段无人行道也无成行的槐树以外,南侧和北侧其余部分都有宽窄不等的人行道和成行的槐树。巷东口内由于离城墙根近地势较高,往西至西口侧较低且平直。这条巷全属居民区,共有门牌52个号,最后的门号在东口外的顺城巷,大多是一个门号内住着几户。在巷内的南侧,由西至东有若干平房院落,其中有解放前驻过的“西藏办事处”,有60年代拆去旧房建起的半简易的四层居民楼,80年代初,省煤炭局征用拆除了几院深宅,建了三幢五层的职工家属楼,再东有70年代省档案局建的一幢三层楼。建国四巷由此横过先锋巷南口往东到城墙根一段的南北两侧都是些不整齐的住宅平房。在巷北侧,西口内原有倒垃圾的一大块坑地,解放后填平,划入省委机关用地,在此以东曾是国民党一个师长褚静亚和团长张某等的住宅。还有一所漂亮的住宅,在抗战期间住过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解放后,省委拆去了这里一些旧平房建了一座大礼堂。巷子的中段,省人事局和省档案局也拆去了旧院建有家属楼。往东,现在仍全是平房院落,其中多为解放前所建。
6.建国五巷。这条巷的地形较复杂,既有南北走向的段落,又有东西走向的段落,北起建国四巷,东至东城墙,西至建国路,略像个“丁”字形,共长384米,均宽6.5米,柏油碎石路面,无专设的人行道,树很少,共有56个门牌,属和平路派出所管辖。早年,南北走向的一段名“和平巷”,在“文革”中与它以北的“先锋巷”统改名为“四新巷”(破“四旧”立“四新”的意思),现归并在“建国五巷”内。
在原和平巷南口外一段东西走向的巷内,南侧的围墙内有50年代西北局机关建的两层楼房和平房的建筑群,现在归“制铁磨厂”和“修缮队”使用。围墙的西邻是省委家属院的背墙,院内近年来已建起了高楼。在北侧,大部分是些近年来建的高矮不齐的住宅,在以西的一个平房大院内现在设有“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省档案学会”。再西,原来也有许多较高大的平房,解放后至“文革”前是省委统战部、省农工部所在地,现在已全部拆除,正在给上述单位修建办公大楼。由此地西侧稍向南折向东的一段东西走向的半截巷也属建国五巷,在这小巷的北侧,是上述省委家属院及修缮队等单位建筑群的正面。在南侧,是“国营华强体育用品厂”的建筑群。由此往西过几院住宅,弯向南再折向西到建国路这一段东西走向的巷道,早年叫“仁寿里”,巷内南北两侧都是火车通西安前后,官僚们修建的高大讲究的四合院,这里曾住过些国民党的党政要人,如蒋鼎文、冯大轰、孙连仲等。解放后,这些好房为人民所有,每个院内都住着几户或十几户,连上房的地下室也住着人家。
7.建国六巷。北起建国五巷,西至建国路,南至城墙,原名“信义巷”,后改名“建国六巷”,1981年街巷普查时确定恢复旧名。巷长297米,均宽5米,除通建国路的一段是50年代筑的水泥路面,并设有砖铺的人行道和整齐成行的法桐外,其余是柏油碎石路面,且无树。由于巷内有几个省级的机关,占地面积很大的省委家属院和一个国营的平绒工厂,所以只有15个门号。
这条巷的南段东侧曾有一座古寺院名“广惠寺”。按唐长安城图和今西安城图对照看,唐代,在这块地方就有一座寺院,但早毁圮,已不知名称,可能广惠寺就建在这座古寺的遗址上。据《咸宁县志》载:“广惠寺在通化门内,康熙四十年建,雍正十年、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一年俱重修。”按《清代西安府图》记载,广惠寺的位置当在今建国六巷东侧。据一位曾在张学良部下工作过的80多岁的老人说,他当年在建国二巷住时,抗日战争期间,常从二巷东口外跑到南头一座叫广惠寺的破庙里,避敌机轰炸,因为当时东南隅全是空地,没有敌人轰炸的目标。以后,在“信义巷”东口外逐渐有了人家。解放后,包括广惠寺遗址在内到城墙附近的东南隅大片空地上,省委修建了许多排平房做工作人员的家属院,老百姓也在东南角顺城巷一带修建了许多简陋的平房住宅。
由抗日战争前至解放初,从今建国五巷的南部,东至城墙的附近,南至建国六巷北口以东一段地方原是高桂滋的果园。由这里往南,在原信义巷门牌1号内,先是青海省的办事处,以后是西安市副市长杨晓初的家。门牌2号(现在仍是建国六巷的2号)原是国民党38军军长赵寿山的果园,其中修有住房,园门朝西,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为该园亲笔题字为“百果园”,抗战中赵军长的38军办事处由今“玄风桥”西头迁来这里直至西安解放。此外,在抗战胜利后,“雍兴公司”办的《正报》社也在巷内,直到西安解放时停刊。解放后,在“百果园”这所大院内又增建了许多平房,直至“文革”初,归“省妇联”和“贫协”使用。现在这里住的是某修缮队,70年代将院内大部分平房拆去,建了一幢四层楼房,在院内的北部正在建五层高的宿舍楼。往南,近年来在上述的省委家属大院内的南部建了几幢楼房,现在还正在继续拆除旧平房将建新楼。再南到顺城巷一大片地方,是“西安市平绒厂”,内建有楼房和许多平房,在这个建筑群的东南侧到城墙,全是密集而不整齐的住房。
在建国六巷北口内的西侧,已拆去旧平房,于1984年正在建高层住宅,由此折向西到建国路的一段(即建国六巷西段)两侧全是坚固而漂亮的楼房,过去是省委的常委办公楼、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文革”后至今,上述建筑内,在北侧,由西往东是“省信访办公室”“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法律协会”等单位。在南侧是“省政协”“省编制办公室”“省人事局”等单位。由这一段的东口外往南城墙根平绒厂的印染车间门口止,仍属建国六巷的两侧,密集着住户,其中有三个建筑较整齐的三合院。
8.先锋巷。这是建国路以东离东城墙不远的一条南北走向的短巷,曾名“四新巷”,1981年变更为今名。此巷南起建国四巷东段,北至促进巷东头,巷内东西两侧的房屋不整齐,共有门牌17个号,多是一个大门内住着几户。在此巷北段的东侧,有古代“真武庵”的遗址。
据《咸宁县志》载:“真武庵(在《清西安府图》上名‘真武庵’)在南城仁美坊,旧名玄真观,创自唐开元年间,长安古通元宫下院也,宋改名寥阳宫,徽宗因感应,命蔡京书碑竖之。明嘉靖二十一年和天顺五年先后重修,万历乙卯改名‘真武庵’。清顺治十八年、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十年相继重修,至嘉庆二十一年僧人澄全募化千金竭力兴修,宫殿焕然一新。”这所庙院规模宏伟,山门面南,庙西侧有通至今东大街的一条南北向的路(即今先锋巷),庙门前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西通今“金家巷”,东至城墙根。到抗战前,庙内殿房已很破旧,停放的灵柩很多,当时异乡人死在西安,因故不能立即将灵柩运回故乡安葬,只好出租钱寄存在庙内,有些寄存长时期无人搬尸。在庙周围的空地上也有些用土坯封存的灵柩和乱葬坟。
解放前,东南隅人口迅速增加,在寺院内办过一所规模很小的私立“真武小学”,山门内三间宽的前殿及两边殿做过校舍,曾几经修理旧貌仍在,在今建国二巷东头南侧的大殿,解放后经修理,曾为小学所用,至今遗迹尚可见。解放后,1953年春将这所私立小学改为公办的“启新巷小学”(因在原启新巷即今建国二巷的东口,故名),并扩充了校舍,堵了原来山门前的路,校门面西开在今先锋巷,将原来的路及其附近空地做了小学操场。“文革”中改名“先锋小学”。在小学以南,原有一所门楼颇讲究的平房大院,相传解放前是个慈善事业单位,解放后至今是“和平路派出所”的驻地。再南都是些住户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