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店 街

一、盐店街的位置
盐店街是西安城内古老的街道之一。它的位置大致在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内“宗正寺”(管天子九族六亲之属籍的官署)北侧和“右领军卫”(以大将军为长官,职掌统领宫廷之警卫和官署)南侧之间的一条路上。清代,在城内西南隅已有这条街。相传,清同治四年(1865)前后,北街经营食盐的店铺很多,因而得名。
盐店街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东起南广济街,西止梁家牌搂,东西走向,1966年修筑街道,长277.5米,沥青路面宽5.3米,青砖铺的人行道南北两侧各宽1~3米。行道上植有成行臂膀粗的油树(树的果实可榨油,作为街景树,属罕见)。“文革”中曾改名“红心街”,1972年恢复原名。现共有门牌44个号,属碑林区南院门办事处管辖。
二、陕西盐务局和洋官
自古陕西主要是行销山西解池潞盐,盐店街的盐店均出售此盐。抗日战争开始后,晋南沦陷,潞盐无法运陕,陕西已成为抗战后方,亟待开辟盐源。原来陕西在富平与蒲城之间有卤泊盐,在朝邑县有盐池洼,在榆林县有上盐湾、下盐湾、三皇茆各滩所产土盐(即昭盐和锅盐)均系私制,味苦质劣,食之有害,人民多不愿食用,但由于价钱便宜,不少贫苦人也购用。在潞盐断绝的情况下,加之国民党政府为了征税,对土盐不仅未加取缔,而允许公开销售。此外,陕西各地还行销有:甘肃海源等盐池的盐,宁夏布雅赖池的雅盐,宁陕交界定边县界大花马池的花盐,青海的青海盐及茶卡盐池所产的青盐,统称为甘盐。潞盐来源断绝后,关中一带曾以淮盐接济,以后华中、中原相继沦陷,淮盐也难运陕。于是盐务总局于1940年在平凉成立了西北盐运处,由陕西盐务局负责组织骆驼队,深入青海、宁夏等地运输青盐,办理营运,转运西安地区实行专卖,同时又大力发动盐商,由盐务局填给运盐执照积极营运甘盐供销,实行官商并卖,即所谓混合专卖制,这样虽然渡过了军民需盐日益骤增的难关,但陕西盐务局和它的下属单位以及各盐商用各种方法剥削人民发了大财,害苦了人民大众。
民国年间,由于不平等条约干涉我国内政的结果,各省盐务局除主管一员为华人外,任用洋人一人为副职,陕西省盐务局也不例外。1941年陕西盐务局的局长名蒋守一,山西汾阳人,副局长是俄国人钦泽斯基(白俄)。陕西盐务局原在四府街两湖会馆,于1946年迁至五味什字山东会馆办公。1948年元月改为陕晋盐务管理局,不久改为陕西盐务分局。解放后,于1950年被国家接管。
三、盐店街的转变
过去有个顺口溜:“家住在山西,出门做生意……”,这说明山西人善于经商。在火车未通西安前,在东南财阀势力未侵入西安前,不仅西安的盐业经营多操纵在山西人之手,其他一些大商业和大钱庄也多操在山西人手中。在盐店街和梁家牌楼一带就有他们的雄厚资财。
抗日战争以前,盐店街的盐商已发了财纷纷改行开设钱庄、银号。同时在西安其他街道也开有小规模盐店和杂货铺代售食盐。抗日战争期间,市面有私营盐店共30余家,分设在本市南、西大街和东、南两关。随着西安人口骤增,在北关自强路、东城的解放路一带,私运盐商也逐渐增多。盐店街的盐商越来越少了,银钱业却越来越发达。本来在民国初年,盐店街除以经营盐业为生,就设有官办的“中国银行”和张云山(辛亥革命时任秦陇复汉军调遣兵马都督)私办的“富秦钱局”。以后,有些盐商发财致富,纷纷开设银号、钱庄,在盐店街、梁家牌楼一带汇集有17家之多,逐渐发展成金融业中心地区。
四、盐店街两侧的变化
盐店街历经沧桑,设置方面变化很大,在清代是什么地方,民国年间是什么地方,现在又作何用?已难查对准确。现在只能大致按方位略述设置的变迁。
(一)盐店街北侧的过去和现在
北侧,在东口内,民国年间临街开有一两家盐店,西邻一些高大的两层旧式房均无铺面,与其后院的转角楼房全部为商贾使用,开有晋南大商行名“阎运号”,下又分“阎运永”“阎运俊”等号,经营大烟土和钱行。解放后,将这一排旧两层街房改为商店门面,开的是几家熟食铺。原来在这里西侧几十间高大平房深院内,设的是“富秦钱局”。在30年代初,该局为陕西省银行的附属单位。该局曾专门发行10枚、12枚、50枚、100枚的铜元票,流行于市面,西安铜元向来很少,所以人们都用的是铜元票。解放后,在富秦钱局的旧址,设的是“西安市劳动局”。近年来,将旧平房院全拆除,在临街建了一幢三层宿舍楼,院内建了一幢五层办公楼,仍是市劳动局机关所在,附设有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市技术工人开发交流服务中心等单位。劳动局西侧是建华南巷。
建华南巷,清代名城隍庙巷,简称庙巷,至今当地人仍惯于叫“庙巷”。此巷南北走向,南口在盐店街,北口在西大街,端对着西安的都城隍庙。巷内沥青路面铺设于1975年,全长229米,路面宽窄不等,均宽约两米,无专设的人行道,也未植树。
在旧时代,有钱人家的妇女、小孩戴的是金银首饰,穷家则戴铜首饰。西安西大街的“城隍庙市场”生活方面的百货齐全,琳琅满目,城乡人民都喜欢到这里逛和买东西,尤其是农村人进西安,讲究要逛城隍庙,选购需要而心爱的东西。清代至民国年间,庙巷的北口内住着些专做铜首饰的工匠,制作大人小孩戴的手镯、耳环、戒指及各样头饰,精巧黄亮,如果戴在有钱人身上会被认为是金的。也有将铜首饰镀上金、银的,看起来可以与真金银首饰媲美。作坊的产品即由商人在庙巷北口对面的城隍庙市场出售。
据传,在庙巷北口内西侧的一个大院内,民国初年曾一度是买卖彩票(俗叫抽彩票,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地方。这里南邻原有一座财神庙,大约在民国初年,利用庙址办过一所私立的“同志小学”,校长姓范,是西安城内第一个研制成功并独家经营出售“猪胰皂”的人。这是洗脸洗手用的佳品,既利于去油垢,又能润皮肤,在那些年香皂奇缺而昂贵的情况下,人们都爱用价廉物美的猪胰皂,所以范氏颇发财。解放后,将原私立小学改成了一所公立庙巷小学,几年前又将庙巷小学分别并入五味什字小学和保吉巷小学,在原小学地方开办了西安市第六中学分校(本校在五味什字)。原来在财神庙南侧部位,清代有一条名“十三拐”的小巷,往西通琉璃庙街(今叫玻璃街),后被修建住宅隔断,现在这条小巷尚存在大部分,位置在琉璃街南段的东侧,窄巷口只有5个门号属琉璃街范围内。
庙巷内至今仍保持着清代有的两个小拐弯,两侧的一个拐弯处有坐南向北的几院民国年间修建的旧院落,已残旧,一个门号内住着几户。东侧的拐弯处有民国年间修建的坐北向南较阔气的大院,现在外表尚完整,大门外还有残破的石拴马桩,可见当年住的是富户,现在院内住着多户人家。现在庙巷内东侧全为住宅,西侧由南往北:一部分是市人民检察院的东墙,少数住户,再一部分是六中分校的范围。全巷共有门牌41个号,属碑林区南院门办事处管辖。
建华南巷(即庙巷)的南口外,在西侧,民国初年开了一家有两间门面的“益容理发馆”,这是当时西安第一家新式理发馆,设备是西安第一流的,加之,该店有一个名叫“狗娃”的小青年学徒,长得白净俊秀,不少无耻的老爷和阔少们常去该店理发、刮脸,但专要狗娃给刮脸、洗头,或者捶身上,每次给许多“小费”,狗娃成了该店的摇钱树,于是生意兴隆,名噪一时。店紧西曾有清代宣统二年(1910)修建的一座文昌宫(庙宇),民国初年在这里设有长安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据传民国十三年(1924)有位铁珊先生在盐店街创办了“红*会西安分会”,会址可能就在这里。以后中国银行也设在这里。解放后,在这里一度设的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继而为服务公司诊疗所。近年来,已将临街的一些旧平房拆除,修建了一幢三层高的办公楼,设的是“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其西(已到盐店街中段)是两进深五间宽的旧平房大院,数十年前开的是富秦银行。解放后,莲湖区利用这里的旧平房,因陋就简创办了一所幼儿园,由已故老共产党员的夫人姬景兰同志任院长。多年来,她和该园的几位同事辛勤努力,惨淡经营,办出了成绩,形成了一个勤俭办事业的先进单位,经常有人去参观学习,但限于经费和园址,多年来未能较好地扩充发展,直到近年来,才拆了些旧房修建了大门和园内一幢两层楼。景兰同志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50年代至今先后担任西安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
在幼儿园西侧,清代有座琉璃庙,所以在庙以西往北通西大街的一条街叫琉璃庙街,解放后改名琉璃街。民国年间,在琉璃庙遗址上修建了深而大的平房院落,设的是“秦丰银行”,这里青砖砌的大门框上额有砖刻的“通功易事”四字,“文革”破四旧中被砸,已模糊不清,遗迹尚存。再西到西口一带,是一排平房院落,在二三十年代,这里是西安市高等妓女集中的住址。西口内也开有一两家盐店。解放后全为居民住宅。
(二)盐店街南侧的变化
南侧,在东口内一段有约十间宽的两层旧式街房内,民国年间,除有一两家盐店外,余为晋中、北帮的“乐生园”大商号住址。解放后,将这些街房改为商店门面,开始是吃食店,也有住家户。在西邻的平房大院内,解放后驻的是“西安市兵役局”(大致在北侧的市劳动局对面),以后改为西安军分区。60年代初期,军分区迁至西大街城隍庙西隔壁,“文革”中又迁至五岳庙门原市委文教部和统战部所在地。现在从原兵役局地址往西直到中段,临街的旧房全拆除后,已建起两幢六层楼,一为居民用,一为“西安市服务公司”。其西的街房及其后院旧房已全拆,正在修建前后两幢大楼。再西是已建成的五层居民楼。由此往西一段是前“五省会馆”(即清代的“八旗会馆”)的范围。
清代末年,在盐店街西段南侧建有一处“八旗奉直会馆”,面积颇大,为南北长的长方形(约有其西侧四府街的一半长),后背紧挨着五味什字西段北侧的多忠勇公祠和中州会馆的北侧。这个会馆是满籍达官贵人团聚拜会的地方,拥有相当的财富和势力,其繁华富丽,为西安各省旅陕会馆之冠。辛亥革命后,改为“五省会馆”直至解放时。
民国初年,西安尚无电影院。在民国十年前后,东大街基督教青年会为了吸引人们去听讲道,一个时期放映过幻灯片和无声的简短纪录影片。20年代初期,在五省会馆开办了西安第一家京剧院。中间曾一度改为“秦声电影院”,这是西安最早的一家正式电影院,上映过《神仙棒》《桃花湖》《花好月圆》等无声影片,时间不长即停业。在1926年西安被围初期,易俗社在这里设过分社(即易俗西社)。五省会馆地方,现在大部分在军区招待所的范围内,其北部临盐店街南侧曾有许多平房。现在除有的旧街房被拆除正在建新楼,其余平房全为住户使用。其间设有“西安市幻灯制片厂”一处。厂西侧的一些平房包括几个较讲究的深宅院落,在旧时代也和街北侧一样,曾是高等妓女聚居的地方,在这些名妓院的大门上都挂有大玻璃灯,上书红字:XX堂XX寓,也有写妓女名字的。当时西安的名妓有:常曾英、徐鸿卿、郭桂芳、苏艳芬、筱南仙、郭双喜,等等。在街南侧的西口内,当时也有一两家盐店。现在在幻灯厂以西的一些平房院内住的是居民和军区的家属。在临西口的两间两层的旧街房内,现在设的是“西安市碑林区联营供销经理部”。
另外,过去在盐店街还有文化事业:30年代,在盐店街有一个分销上海印行的《申报》《新闻报》兼卖新书籍的“派报社”;1948年,由曾担任《青年日报》《益世报》总编辑和“力行新闻社”社长兼职的厉厂(读an,多用于人名)樵,主持创办了一种四开四版的《同仁日报》。在盐店街出版,约半年即停办。这两个社址在何处,已无从查清。据说盐店街曾有过一个西安最早的家庭形式的照相馆,为李某私人所开,主要是出售胶卷和冲洗,当年的具体地点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