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广济街与回族聚居区

北广济街及其东西两侧的街巷大都是明、清以来开拓的,是回族聚居的地方,不少人以经营传统风味小食品为业。街巷道路坎坷,房屋简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原有大小街巷,经过了改建,铺设了路面,装了下水道。路旁设置照明设施。许多房屋经过了改造。有许多商业网点,有学校、小工厂和医疗单位,这个地区正在迅速走向繁荣。
一、北广济街的位置
北广济街位于鼓楼以西,西大街北侧,南北走向,南起西大街,北至红埠街西口,全长791.5米,路面宽11米,1979年筑为沥青路面,东西两侧的人行道各宽1~2米。由南口至中段麻家什字一段,是青砖铺的人行道,道边植有成行的皂角树已结皂角。由麻家什字往北至北端,东西两侧是小方格红色陶砖铺的人行道。由麻家什字往北到小皮院西口一段,人行道边无树,由小皮院西口至北端一段,植有成行的五角枫树。
在唐代太极宫城的承天门外横街之南,皇城的正中有一条南北走向较宽的大街叫承天门街,东西宽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与南北九里175米长的最繁华的朱雀街相衔接,广济街的位置正在唐代的这条大街上。北广济街在这条大街的北段。当时这条大街东西两侧全是些大官署。传说曾因“广济义仓”设在此处(设的时间不明)并在此放赈而得名,又一说因广济渠水通过此处,故名广济街。到唐代末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放弃了宫城和外郭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元代李好文把韩建改筑的这个城为新城(其实在宋代应称永兴军城,在元代应称奉元城)。唐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汉、后周到宋、元,这条街一直在城内,明代虽将原奉元城向北向东扩充了约1/3,名西安府城,而这条大街依然在城内的西部至今。按李好文《长安志图》中的《奉元城图》上记载,已有“广济街”的名字,并且在其西侧有钟楼。据清嘉庆《咸宁、长安县续志》中记载:红埠街西口往南至麻家什字一段名狮子庙街,相传唐宫城承天门外有一对大石狮子在这里,故名。由麻家什字往南至西大街一段名广济街。另外,明洪武十七年(1384)钟楼原建在这条街南口的西侧(明万历年间移钟楼于今四大街中心处),往南的一段称南广济街,往北的一段称北广济街,可见南北广济街明代就有。北广济街和狮子庙街这两条街名由清代至民国年间未改变。
解放后,将原狮子庙街包括在内,仍沿用北广济街的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风雷路,1927年又恢复了原名。门牌单数由街东侧的南口起,1~169号,双数由西侧南口起,2~168号,属莲湖区北院门派出所管辖。沿街有居民院落140个,897户(1982年统计的数字),其中回族占居民总数的70%,为回汉民族杂居区。
二、回民聚居区
为什么在这条北广济街大部分住的是回族呢?从《元奉元城图》上看,在城内西北隅设有羊市、马市,可见当时在这一带住有不少回民。从清代、民国至现在,除西安城内外有些散居的回民外,在城内西北隅一带,东至北院门大街、麦苋街、大莲花池街,西至东举院巷、洒金桥、香米园一带,南至西大街,北至红埠街、教场门、西五台等地都是回民聚居的地方。这一大片地区在唐代属于皇城范围内,是百官衙署所在,当然不能让平民百姓居住。那么回民迁入西安只可能在宋、元、明三个时期。宋代,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尚未发现材料以资考证。据《西安历史述略》(武伯伦著)中说,元代在冯承钧译的《多桑蒙古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阿难答幼受一回教徒抚养,皈依回教,善写阿拉伯文字。”说的是阿难答在蒙古大力传播回教的情况。阿难答在忙哥剌死后第二年袭封为嗣秦王,接替忙哥剌,住在西安王府中。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阿难答被杀。若此记载无误,长安城内的回民应该是在阿难答死前移入的。此外,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内有一石碑,叙述明代初年有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回族)出使南洋时,曾绕道在西安的回民中物色通晓阿拉伯文字的翻译人员;还有,在西安府宫殿遗址出土的铸有阿拉伯数目字的“幻方”铁板一事,也都是回民于元代开始大量移入西安的有力证明。
西安市莲湖区辖区内共有九所清真寺。明洪武十七年(1384),兵部尚书铁铉在鼓楼西北侧化觉巷修建了“清真大寺”(地处大学习巷清真寺之东,故以后又名东大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小皮院又修建了一座清真寺。此外,明清两代在大皮院西段、北广济街南段、大学习巷北段,小学习巷和洒金桥等处也都修建有规模大小不同的清真寺。这说明,明、清两代在西安城内西北部已是回族人民聚居之处。据历史记载,唐代西域回纥族的军队曾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郭子仪从泾川回长安,跟随有回族领袖及将官二百人住在现在的西安城隍庙附近,学习唐王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族的风俗习惯,因此以后把这个地方称作“大学习巷”。
现在,西安的穆斯林约有5万人,散居西安各区。在莲湖区北广济街及其两侧一带比较集中。1949年解放前,西安穆斯林中80%是做小生意的,生活贫困、文化落后,只有四五名大学生,中学生也只有六七十人,文盲颇多。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穆斯林也翻了身。现在有80%以上的人在各行各业工作。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有100多名穆斯林上了大学。宗教信仰自由,不少穆斯林到清真寺过宗教生活。现在正在陆续对已经失修多年的几座清真寺进行修葺。
三、旧时代的北广济街
清朝到民国初年,西安城、关的许多街巷口都有门楼(可能是唐代的遗风)。几十年前,北广济街南口照样也有一座门楼,在街口内的一小段路较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各商号筹资在门楼后挨着东西两侧街房搭上戏台(叫过街台子,戏台下可通行车辆行人)唱大戏祭神,求神保佑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到民国十一年,冯玉祥督陕时,为了便于行人和车马,将北广济街南口与南广济街北口的门楼拆除,拓宽了街口什字。解放后,在北广济街修筑机动车路面并辟出人行道时,两边旧街房基本未触动,街道仍是从前的宽度。
晚清至民国年间,在北广济街南段(即原北广济街),有许多绸缎大批发庄,如“四合成”等字号。还有几个布匹大批发庄。此外,民国初年在南、北广济街设有几家钱庄,他们赚利的办法之一是用凭票(即汇钱的收条,这种收条叫“飞钱”)取钱的票汇法,因此把钱庄也叫“票号”。民国初年,在北广济街曾有一位袁姓医生开的私人诊所(人们叫医院),是西安较早的私人诊所之一。在西安解放前的一两年间,国民党经济危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买空卖空之风很盛。北广济街南头的西侧(清真寺对面)的两家银号就专干这种勾当。正因有些大商号,相应的有回、汉民在这里开设了一些小吃铺,历经沧桑,有的多年惨淡经营发了财,有的则破了产。尚存的一些吃食铺,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店主们成为饮食公司的职工了。
回民住的区域,街巷内仍多为旧式平房。院落大多不像汉族住的四合院样式:即门房,两边厢房,上房或者是过厅,后边再是两边厢房,上房;回民的院落是门房、窄院,正房或过厅、客院,又是正房,有的有一边厢房,特点是多数为三四进深。也有一些住宅像汉民的庭院一样为四合院样式。自从中央的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允许个体户经营工商业以来,近几年来,回民私人经商者颇多,尤其经营熟食业、运输生意的发了财,不少旧房被翻新了,有一些老破房已被拆除改建为红砖墙的两层平顶楼房。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较好,现在,穷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四、北广济两侧现在的面貌
(一)北广济街的东侧
在北广济街南口的东侧,面向西大街三大间门面木结构为主的两层高街房,经过民国年间和解放后的两次扩宽南口时,拆除了一部分,后来虽仍恢复为两层朝南又朝西的小三间门面街房,但内部已很窄小(门牌属西大街范围)。这里从晚清、民国至今,一直开的是“辇止坡老童家腊羊肉”铺。这家的腊羊肉是选用带骨的新鲜肥嫩的生羊肉为原料,经过砍胫、洗刷、撒上精盐、芒硝,放人老井水中浸泡至里外变红,然后捞出放入掺有原汁肉汤的锅里,并按量加进五香调料,先用旺火煮沸,继以文火煨,肉经煮熟后,及时捞出,再去骨上色,整理晾干即成。该产品是在继承传统制作与风味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改进的,具有色泽红润、肉质酥松、膘肉分明、鲜香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佐餐下酒、馈赠亲友的佳品。尤其每当逢年过节,人们来这里竞相争购。由于老童家腊羊肉色、香、味俱佳,遐迩闻名,于1982年与1984年先后两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奖。
北广济街南口的内东侧,由南往北,依次是:一排在解放前修建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商店两层房(其间依次设有:达龙商店、杂货铺、清真马家饺子馆),两间门面的广济街饭馆。这家饭馆北邻西安市城西轻化机电经销部、杂货店及住户等。在此以北的一些住户平房深院之间,有一处(门牌13号)是近年来个体户开的对外加工熟制各种皮张的作坊,这是北广济街一带现在唯一的制皮张的作坊,同时也零售制成的皮背心、短皮袄、皮大衣、皮褥等。其北三间宽街房及几进深的后院均为两层楼,过去是大商号,现在为居民住。接着是些住满了居民的几进深的院落。其间临街有一间门面是个体户开的只有三名匠人纯用手工制作和出售红铜火锅的小铺,这种中心有个小铜筒下面烧木炭的旧式火锅几十年来已鲜见,近年来,新城区铜制品厂生产黄灿灿的金铜火锅,城隍庙商场有出售。据说西安的老户仍喜用这种火锅,来这里买者不少。北邻是新修的一家二层楼,下为小卖部,上开旅社,紧靠着迎祥观西巷口。
迎祥观西巷口外往北,沿北广济街东侧,除些住户的平房外,有一处两间宽两层楼的深院,它的临街高大街房墙壁全为青砖砌成,墙头加有封火砖墙,坚厚已褪色的两扇红漆大门,包有两排铁皮,铁皮上都钉有一排大圆头铁钉,是当年开钱庄或大商号的地方。与之相连稍矮的三间两层楼房无封火墙,两扇旧红漆大门上箍有两排铁皮和大圆头铁钉,当年也是大商号。北邻是颇阔气的三间宽两层楼街房,背墙全为砖砌,檐下露出的椽和檩颇粗大,墙顶上镶有雕花砖,为了安全,大门并不大,只能推一辆自行车通过,大门分设两道,外边的原为铁栅门,已不存在,第二道门的两扇厚木质门仍坚实,后院颇深,且房多,是过去货栈或钱庄的地方。由此往北临街全是三进深的旧平房,其间只一处是新改建的两层楼房,均为居民所用,靠清真寺开有一个“长城商店”(百货)。
在北广济街南段东侧,门牌51号处是一所坐西向东的清真寺,门开在西墙的南部面对广济街,该寺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解放后,在这里设了莲湖区文化馆,近年来,落实宗教政策,将文化馆取消,恢复了原清真寺面目。
寺的北墙外是一条短巷,据当地人说宋代就有此巷,宽约两米,现在仍是土路,居民为了在雨天少踏泥水,在路中间摆了一行有间隔过泥水用的大石块,此种现象现在西安城内没有,巷内只有8个门号,属北广济街范围内,其间有两户,门房及院内全为新建两层楼房,其余平房也都新翻修过,红瓦红砖墙颇耀眼,住户喜悦地说:“这几年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大改善了。”在进入东头的南侧设的是“北广济街女清真寺”,这里原是清真寺后院的一座大房,曾做过文化馆的会议室。
女清真寺巷口外以北,临街一排住户用的23间平房,大多是三四进深的院落,其间有些院内几十年前的旧房尚好。北邻是较低的两层木板门面的旧商店房,现在用砖把门面改垒成墙,连后边的平房深院,全是住户。北侧是“化觉巷”。
化觉巷西口外,临街由南往北,都是若干年前修建的平房深院,其间个别的街房原有两道大门,现在只剩原大门的门框和第二道厚木大门,可能在这里曾开过批发货栈。接着在一所三间宽旧式带楼的街房内,开的是西安市消毒杀虫刀鼠药品商店,近年来城内到处老鼠为患,一只小猫卖价二三十元,故在此设店卖杀鼠药。紧北,门牌111号,解放后设的是“西安市卫生防疫站”“西安市环境卫生监测站”和“西安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等单位,院内有50年代建的一幢三层楼和一些平房,临街的几间高大平房今仍完整坚固,这是旧时代一所阔人的住宅。由防疫站往北到麻家什字一段,在10间很旧的街房内设有私商开的熟食铺、货美贸易商行、云峰果品商店等小商店,在深大的后院内挤住着居民。
麻家什字,这个地名在《清代西安府图》上已有,名字的来历尚无从查清,可能是由于古时这里住过名门麻姓而得名。这里曾是区片名,在庙后街东端,有门牌l~40号,属莲湖区庙后街派出所管辖。在什字东边的一条街清代名羊市,清末,在城内东南隅(今和平路西侧中段)有一条小街也叫羊市(即今东羊市),因而将西城原来的羊市改叫西羊市。什字西边是庙后街。什字北边的一条街过去叫狮子庙街,《清代西安府图》上有这条街但没有标街名,现在这里是北广济街北段,此段街路也还是旧时代的宽度,只是铺了沥青路面并辟出了铺方格陶砖的人行道。
由什字往北的东侧,临街的设置依次是:几十年前的旧两层商店房四间和平房深院以及相连的一些旧平房,都住着居民,夹有小饭铺和杂货铺各一。再北是大皮院清真寺的西背墙及大皮院西口。
大皮院西口外往北,临街有一些平房院落,其间有一家门牌179号,设的是莲湖区印刷厂,院内有两层、三层楼各一幢和一些平房,北邻是小皮院。
小皮院西口外往北到北广济街的北口这一段,临街均为住户的平房院落,北头设有用机器制作蜂窝煤的“狮子庙街煤炭店”,这里与红埠街西口衔接。
按《咸宁、长安续志》的“学校考”部分中记载,清末在红埠街西口狮子庙(即今北广济街北端处)设有抚标(后改团标,分三营)左营义学一所,现在遗址已泯灭。义学始于汉什邡令杨仁,遂为后来取法,但经若干年后这种学制逐渐废掉。到清末,咸、长两县均按营设立义学。当时守备署驻扎在红埠街,所以在此街西口的狮子庙设立抚标左营义学。该学除教授营伍子弟外,也收贫穷不能读书的孩子。另外,当时在民间也设有义学,长安县设义学十四所,多分布在该县属的乡间。咸宁县设义学九所,分布在该县管辖的城关。
(二)北广济街的西侧
在北广济街南口的西侧,原有面向西大街木结构为主的两层高三间宽旧街房,拓宽街口时已全部拆除。南口内西侧的几间旧商店街房也已部拆除,所以这一块人行道颇宽,摆着些熟食摊。接着是在拆去旧街房基地的后边新建一座两间宽的两层楼,是小集体开的白玉旅馆,在此以北是一排15间宽带楼的旧式街房。相传曾是四家绸缎大批发货栈,街房后都有平房深院。往北是莲湖区农杂公司西大街土产核算店和理发店的新平房。其北,几十年前以青砖为主建造的一排12间较高的两层楼房,至今仍坚固耐用(中间四间已修过),一部分后院的旧两层房仍坚固被用着,一部分拆后改建为新楼房,这几院好房当年也是绸缎批发庄,现为住宅。再北是矮两层街房带大后院原为商行,今为住户用。这里拆了破街房后修了一处大公厕。北邻是54号院,街房为三间宽两层高青砖到顶的楼房,檐下的雕花砖沿仍完整,现将砖墙改装成商店门面,开的是同盛永生羊肉铺和杂货铺,后院全是住户。紧接的是56号院,临街两层楼房的墙全为砖砌,为了便于防卫,街门矮小,过去安有两道大门,第一道是铁栅门,现在只留下铁门坎和铁条组成的花门楣。第二道两肩旧黑漆大门仍在,上边包着用大圆头铁钉钉住的四道铁皮,显得很坚固,后边是深院,现在前后全为居民所用。从这两院临街楼房上均安有成排的小方格玻璃窗和街房前留有停车用的空地(现为人行道)较宽的样式看,是解放前不久的建筑物,据说在清真寺对面的这两处大房在解放前夕开的是银号。在解放前一两年间,国民党政府经济即将崩溃,面粉价一日数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的风气很盛,许多钱庄、银号、商行都干这些勾当,在南、北广济街的钱庄银号也不例外。当时住在北药王洞的青红帮头子、省警察局督案处事务组组长叶新甫凭他的权势就在这些银号钱庄买空卖空,勒索讹诈,为所欲为。
在原银号以北有两所旧平房院落:一所是门房后两边无厢房,而是雕花青砖砌的照壁,安有雕花木格门窗的过厅仍完整存在,深后院内房屋依旧,这里原是回民富户的住宅。另一所是三大间宽几进深两层建筑的院落,现在街房已拆,只在原地砌了一道砖墙,中间的大门仍安的是过去用长铁皮包过的两扇厚黑漆大门,院内两边及过街以青砖为主建造得很坚固的平顶楼房仍完整,据说在民国年间这里开的是棉布大商行,现在全为住户所用。北侧的十几间旧街房均有深后院,其中有的门号内像一条巷道,在两侧成排的房内住着若干家户。在街房内除个体户组成的“西安电梯水暖安装修理工程公司”外,全是住户。接着是一排几十年前的旧式矮两层楼和平房的街房,都带有很深的平房后院,有的是一个门号内有一条长走道,两侧密集着旧平房,这些前后房屋全为住户所用。只有其中门牌104号原是“西安市牛羊肉加工厂”,近年来为了恢复名牌产品,改名为“老童家牛羊肉加工厂”,这所院内既有整齐的平房也新建有楼房。厂北有几十年前建的街房及回民传统的旧式街房带深院落,除在街房开有熟食铺和生熟牛羊肉铺外,前后全为住户。在离麻家什字不远的一小段旧而矮的平房内,除住户外,仅有小熟食铺。在临什字的三间宽而高的街房内,私人开的“可口可香”等三家小饭馆。在什字口,摆着一些熟牛羊肉、牛羊杂羔、油茶等小吃食车子。
麻家什字北边的两侧,由南往北依次是:在拆去旧房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所大公厕,一长排旧街房及平房院落全为住宅,街房内只设有一家莲湖区振华帆布制品、织带厂。北邻是“回民医院”,这是几年前才建的一座两层三间宽的楼房。往北直至北口一段内,多为几十年前建的高大整齐的回民住宅深院(不是汉民住的较规则的三间宽四合院),其间临街设有北广济街粮店和出售烟、酒、糖、点心的西安市莲湖区第一饮食公司茂源商店。北口以西是教坊门,以东是红埠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