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解放路

解放路原名尚仁路,是通火车站的交通要道,迄今已有57年的历史了。但在解放前,这里流氓特务横行,乞丐妓女流窜。解放后至今,已演变成为西安市内商业最发达、最繁华的闹市之一,车辆往来如梭,平均人员日流量20多万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它北连火车站广场,南达市商业中心东大街,东通中山门,西通北大街。从西安出发,东去半坡博物馆、华清池、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西去咸阳市博物馆、茂陵、昭陵、顺陵、乾陵,南去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兴庆公园、兴善寺、兴教寺、翠华山、草堂寺、南五台,北去药王山、黄帝陵、革命纪念地延安,大都取道于此。
一、漫话解放路的位置
解放路一带的位置,从汉代至今的变化略述于下。
在汉代至唐代期间: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10余里的地方,今天解放路一带当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郊。
隋朝初年,仍然将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由于700多年来屡经战乱,汉长安城宫室建筑已非常残破,而且井水变得苦咸不堪,所以在全国即将统一的形势下,隋王朝便决定在旧城南的龙首塬旁修建了新都城——“大兴城”,城内只有宫城和皇城。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于583年迁都新城。今解放路的位置当时在隋长安城的东侧近郊。
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动工修筑京城的外郭城,到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654)外郭城竣工后,今解放路的位置即建在唐长安城郭城内的东北部,在宫城和皇城的东墙外不远处。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在长安城北的禁苑另建了一座夏宫,名永安宫,让他父亲李渊夏天在那里避暑。工程未完,李渊死,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为“大明宫”。这座宫殿群坐落在今西安火车站北一公里多的龙首塬上,基本上和南郊的大雁塔遥遥相对。大明宫的南墙有五座城门,中间一门名丹凤门,它的作用与太极宫的承天门相似,凡改元、大赦等,皇帝都要登此城楼宣布。每当外使朝会时,外国使臣们都衣冠楚楚,风采彬彬进入大明宫的丹凤门,沿着宽阔而长达一里多的皇宫大道踏上龙尾道,进入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含元殿朝见唐朝皇帝。
丹凤门外有一条端往南的街名丹凤门大街(终点在东西走向的通化门街),宽度有120步,是一条宽阔漂亮、各国使节朝拜唐皇必经的大道。再由丹凤门大街南端往南经过永兴、崇仁、平康等九个坊中间较窄的路,可直通到大雁塔,好像现在由车站往南经解放路、和平路、雁塔路到大雁塔一样。这条漂亮的大道将原来的翊善、永昌二坊从中间隔开各成二坊,前者为光宅坊和翊善坊,后者为永昌、来庭二坊。今解放路的北段,大致在丹凤门长街南半段的西侧,即郭城东北部永昌坊的东边沿,解放路的南段大致在永昌坊之南的永兴坊内的中轴线上。今大差市什字即在永兴坊内中轴线的南口与崇仁坊中轴线北口相接处。
唐长安城郭城内各坊的繁荣随着唐代最高统治者居住地的变迁而有所不同。高宗龙朔至睿宗景云年间,政府中心由太极宫转移在大明宫,因而丹凤门以南各坊较繁荣。安史之乱以后,仍以大明宫为中枢,大明宫以南的光宅、翊善、永昌、来庭,以及皇城东面的永兴等坊较为繁荣。在唐代,王公大臣都竞相在长安城的东北隅营建私第,主要原因是:这里在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间和东市附近,在这里上朝方便和靠近市场,另外,城的东北隅距三宫较近,地皮当然珍贵,王公大臣住在这里也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地位。像宦官多住在永兴、永昌、来庭等坊,太宗的名相魏征宅就在永兴坊。由上述情况说明今解放路地区在唐代是很阔气而繁华的地方。
唐末至元代期间:
唐代末年,昭宗天祐元年(904),农民起义军的可耻叛徒朱温劫昭宗迁都到他势力范围内的洛阳,同时命令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把宫殿、房屋全部拆毁,建筑材料“自渭浮河而下”,运往洛阳。这是对长安城进行的最后也是最彻底的毁灭性的破坏,使300年闻名世界的帝都成为废墟。长安城屡遭破坏后,城大人少,不易防守。天祐元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不得不放弃外郭城和宫城,仅将百官衙署所在的皇城(子城),加以重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对于皇城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这个新城,即五代至元代的长安城。关于当时新城(即原皇城)东墙在何处的问题,1983年8月间,维修南城墙时,环城建委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组进行了勘察、钻探工作,从已确认的城东南角(开通巷南口东约20米处)向北调查,沿菊花园民革工地、原先陕西日报社东院、碑林浴池(明星池)东侧工地、省科委大楼工地、新城东墙、省政府职工宿舍一线钻探,在五处发现有唐代城墙夯土墙基和残墙的遗存。可以确认,唐皇城东墙的走向即在这一线。这说明从唐代末年以后至元代的长时期内,今解放路及明城东墙以内地区都在长安城东墙外的东北方向。
明代至民国前期:
唐代以后,长安虽然没做国家的京城,但在军事、交通和商业贸易上,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西北的首府,所以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对西安这个地方非常重视,便决定在奉元城(即唐长安城的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西安城墙。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初年,由都督濮英组织人力扩大并增修城垣(是土城,到1568年才给城外皮砌了一层青砖),除西城、南城仍在旧城墙的基础上重建外,把旧东、北面城墙各向外扩展了约1/4。因此,今解放路一带就包括在明城墙内的东北部了。明代在这一地区,街巷的分布及其名称以至商业状况究竟怎样,尚不清楚。根据宋代《善感禅院新井记碑》记载,当时长安城内户口不过万家。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到清末,咸长两县城关户口合计才11万多,所以估计明代西安城内东北隅的人口不会很多,当然也不会繁华。不过在《清代西安府图》上看,今解放路这条南北走向的路线(清代就有,且在它的南部名“大差市”),可能仍是明代遗留的路线。
清代,为加强对西安人民的反动统治,在西安城内东北隅(今东大街以北,北大街以东)筑防城一座,称为“满城”,号称“五千甲马”的满族骑兵和他们的家属住在这里。今解放路这条繁忙的交通要道,正是在清代满城东部一条南北走向的直路位置上。这条路南起大差市口(今东大街大差市什字),往北延伸,经过“楼楼巷”和“皮条巷”东口、“大石桥”什字,一、二、三、四、五、六各条巷的东口、“开福长巷”西口、“小石桥”什字、“北都统衙”和“左翼署”的东侧、“后巷”东口、“红桥什字”“三元巷”西口及“鸭子坑巷”西口等处到北城墙附近止。这条路一带是较荒凉的满族居住区。清溥仪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辛亥革命的浪潮冲垮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满城”夷为平地。在民国前期,今解放路一带还是庄稼地、瓦砾堆和乱葬坟,人烟很稀。
二、解放前这条路的面貌
1928年,西安市政府将原满城区辟为新市区,划出了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路线,今解放路是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当时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以“仁爱崇尚”之意将这条狭窄的土路命名为“尚仁路”。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至西安时,在这条路的北口修了一座仿古建筑,素称“西安大门”的“西安火车站”,是陇海铁路大型车站之一。对着车站在北城墙上劈开豁口,修建了一座城门,翌年蒋介石来陕,当时有人为讨好蒋,以蒋介石字号命名为“中正门”,所以1945年曾一度将此路改为“中正路”。1950年,为纪念西安解放,更名“解放路”至今。
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新市区东半部渐变为工业区,实际上并无像样的工厂,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仅有1936年4月间,国民党建设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合资开办了一座有一台670瓦汽轮发电机的“西京电厂”。由于通火车站,便将这条路稍为加宽,并筑成碎石路面,但没设人行道,也未植路旁树。当时交通工具主要是人拉的“洋车”,机动车辆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内公共汽车,仅有东门至西门的1路车和钟楼至火车站的2路车,还有小型车辆约10部,这两路车勉强维持到解放。入夜路灯不明,到处一片昏暗,兵痞、流氓、绺贼、妓女活动频繁,街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至解放前仍是这种情况。当时临街的房屋颇简陋,除有一些旅店和饮食小铺、小摊外,没有什么较大的商店,市面颇萧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了我国半壁河山,沦陷区尤其是河南省的难民流入西安,多栖身于尚仁路一带,这里实际成了难民区,他们十之八九是河南人,所以当时有“小郑州”之称。这里到处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难民和沿街叫卖的小贩,一片凄凉景象。
远在清代,西安城内的商业,较集中在西大街、南大街和南院门一带。民国年间,仍是上述各地及钟楼东侧商业繁华。火车通西安后,城内的商业中心逐渐移至东大街及尚仁路。西安解放前,尚仁路两侧虽已密布着矮而简陋的平房和少许两层楼房,开设了许多旅馆、饭铺及生活用品之类的商店;街边的“国民市场”(今人民市场)、“民生市场”“民乐园”“游艺市场”,多为小贩云集之地,看起来繁荣了些,但仍是满街流氓、乞丐、尘土和垃圾,杂乱而污浊。
三、人民的解放路
解放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迅速发达,西安火车站是“西铜”“西韩”“西户”等铁路的始发站,地道纵横,天桥凌空,过往旅客流量每天达7万多人次,迎来送往的各种车辆整夜穿梭不停。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市政建设十分重视,经过30余年的建设,解放路的面貌为之一新。于1951年拓宽了街道,铺装了水泥路面,整修了人行道。相继拆除了北端的解放门(原中正门)及其两边一长段城墙,开辟了宽阔的车站广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广场四周,绿树环抱,商店林立。1984年起拆了车站旧建筑,正在修建现代化的巍峨的新西安车站。现在的解放路由车站广场至东大街全长1831米多,路幅宽28~30米,其中陶砖铺的人行道东西各宽5~6米,在街中间的机动车道上设有在两边专门隔出的自行车道。现在人行道边成行的槐树已壮大成材,炎夏时浓荫蔽日。两侧的旧式砖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大部分已翻修或改造过。又先后将很多矮房拆除,若干幢楼房拔地而起,设有规模很大百货齐全的解放路百货商店、民生商场等,和其他许多绸缎、呢绒、布匹、服装、杂货、中西药、文具、电影器材、钟表、副食品等商店;有历史悠久的珍珠泉浴池及西安四川菜馆、民生餐厅、理发馆等服务、饮食行业,剧场、电影院、医院、卫生所等文化、医疗卫生设施齐全;商店鳞次栉比,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此外,解放路沿街各巷口还有小摊贩达300多家。解放路属西安市商业中心之一。解放路两侧共有门牌278个号,驻有102个中央、省、市单位和197户居民,属新城区的中山门和东五路两个派出所管辖。
解放路是我市人民迎送宾客的“咽喉要道”,进出西安的门户。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集中在路北端,在这条不到两公里长的道路上,纵横穿越的公共汽车、电车达10条之多。经过或穿过这条路的有1路、3路、4路、5路电车和3、5、7、9、10、11、14、16、17、20各路公共汽车(现在西安的公共汽车光在市郊已有38条路线,拥有各种汽车约五百多辆),交通十分便利。近几年来,车、人流量都大大增加,每天车道上,除有潮水般的自行车奔驰外,光机动车辆流量每小时达1240辆次。平均每天人流量达20余万,行道上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解放路好一派繁荣景象!
四、解放路东侧的商业概况
1.由解放路南端大差市什字往北到东新街西口这一段
由于大差市什字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汇集点,又是各路电车和公共汽车站所在,终日行人拥挤,熙熙攘攘。解放路的东侧由南口起往北一排平房内,第一个商店是最吸引人的“永红果品店”,有三间门面,出售各式糖、各种水果、干果、蜜饯、果脯及新疆甘肃的名产瓜果等,由于该店的货源充实、品种多样齐全,位置在街口,售货员的服务态度又好,所以日夜顾客盈门,正如店内挂在玻璃匾上的两个大字“亨通”,生意很兴旺,像这样的糖果店,市内并不多。此店北侧有新华书店,时装店、日用品店、食堂、“国营果品副商店”等。紧接着是“西安市第四医院”大门的南侧,该院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利用拆了临街旧平房高度,搭了一排石棉瓦矮房,内设“四院青年百货商店”“第四医院眼科验光配镜部”和“服装针织鞋帽部”。
西安市第四医院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略述于下:该院的四止是:东至尚俭路南头的西侧,西至解放路南头的东侧,南至东大街的街房后院背墙,北至东一路西段的南侧,是目前西安东城规模大设备较好的医院,一年四季就医者很多。它的前身是“广仁医院”。早在清代光绪末年,英国基督教会为了在西安传教,在东木头市东头路北今门牌11号(今陕西省工商联合会和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地址)创办了一家小规模诊疗所,当时由英国籍传教士祁某(姓是译音)负责,英籍医生罗大夫(人们都这样称呼)还能动外科手术,例如割盲肠,但当时大家不相信西医,而且认为洋人要破开肚子治病,是想害死中国人,没人愿去做手术,一般去看病的人也少。辛亥革命后,新建筑了东大街,洋人有远见,预料到东大街一带必将发展繁华,于是教会在大差市什字廉价买了大块地皮,修建了几排平房和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带翘角的中国式“洋楼”,是专供洋人住的。此楼至今仍在,住着医院的几户工作人员。大约在民国三年,将诊疗所迁来新址,命名“广仁医院”,设有门诊和几间住院病房。在旧时代,人常说,“黄金有价,药无价”,一般人在医院看不起病,更住不起医院,该院的医药费和手术费都相当昂贵,颇能取利;此外,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传教。在抗日战争期间,医院为避免敌机轰炸,曾一度迁至东关长乐坊东头路北原基督教会英国人办的“救世堂”内(今西安市第三中学校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原址。1951年以前,院长还是位英国人姓柯(译音),医生和护士也都是英国人,不过在院内拿实权的是中国人基督徒杨敏若。到1951年,在门诊部和病房内每天照例有专人向病人宣传基督教义。这个医院为了宣传基督教,表示要拯救穷人,所以规定每星期内有一天的门诊专为穷人看病,不收分文医药费,这个办法实行了多年,直到解放后英国人撤走才停止。在英国人没撤走前,该院开有豆腐房并喂猪,全院工作人员凡上大灶的可不交饭钱,并免费给值夜班者两个鸡蛋、两小把挂面以示优待。
但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对工作速度和效果要求很严,对不称职及工作效率差的即予辞退,所以全体工作人员都兢兢业业,唯恐失业。1951年4月间,英国人全部撤走后,该医院遂停止了传教。同年冬,西安市政府派秘书长何寓础同志将医院接收归国有,改名“西安市广仁医院”,修缮了全部房屋,增建了病房,设有:内、外、五官、妇产等科,除门诊外,还设有住院部。大约在1956年,改名为“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到60年代初,又改名为“西安市第四医院”,在后院建起了一幢三层的病房楼。70年代又拆了些平房,面西建了一幢18间宽四层高的门诊及办公楼,并新修了宽敞能出入汽车的大门。1984年又在后院东部建了楼房。第四医院除眼科在西安出名外,还以磁疗和针麻著称。
1985年初,第四医院在四医大的协助下,狠抓医疗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请四医大教授为职工进行医德教育,并举行了全院医护人员“医德宣誓”仪式,开展了为病人做千件好事活动。截止4月底,全院共为病人做好事3000多件。
在医院大门外围墙北侧,利用临街的旧平房开设了“四医商店二门市部”,再北是原广仁医院的旧大门,青砖的拱形门框仍存在,现在是该院的后门。由此往北至东一路西口的人行道边是第四医院的侧墙。
东一路西口外往北至“上游巷”一小段内,在70年代新建的一幢临街三层楼和几间旧平房内,分别开的是规模较大的国营“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和钟表眼镜店等。
“上游巷”。1927年以当时三家住户让出一条通道得名“三友巷”,在解放前已有,解放后1966年改今名,西起解放路南段东侧,东端不通,长200米,宽2.8米,青砖铺路,巷宽只能并行两辆自行车,南北两侧共有门牌1~9个号,属新城区西一路派出所管,住户均系河南籍。
由上游巷至“新育巷”的一段内,有一排改修过的旧二层楼房,内设有“西安配件厂综合服务部”“鲁西旅社”“实验饭馆”“解放路第一中药店”及“药材公司解放路商店”等。中药店的街房及四合天井的后院都是解放前建的两层楼房,至今仍坚固。这个药店原是私人开的,字号名“振兴裕”,据说,过去有一个商人,在西大街做大烟土生意发了财,到40年代,买下这块地皮修了这一大院房,临街面开中药铺做幌子,在后院做买卖大烟土和棉花的大生意,叫做大“庄客”(采购、转运人员),并在武汉、上海、四川等地设有分号。50年代,在工商业改造中,药店改为公私合营,改名为“解放路第一中药店”,后归国营。现在后院的一部分房屋仍是房主的三女儿住着(女名裕,是原字号的第三个字)。
“新育巷”在1927年取名德义里,1966年改为现名。西起解放路南段东侧,东端不通,由巷内的东头往南拐再折向东不通。巷道长100米,宽两米,也是青砖铺路,住户共有1~9个号,属新城区中山门派出所管。从巷口外沿街边往北,是70年代拆去了一排旧平房新建的24间宽五层大楼,现在内设“西安五金交化商品贸易中心”“西安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在这座大楼下边一层的中部有“建国巷”,此巷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1938年得名,1966年改名“卫城巷”,1972年恢复原名,东起尚俭路,西至解放路,长215米,宽5米,沥青路面,巷内又有往北、往南的短巷,巷内有清真寺,属回汉民共居区。共有门牌1~64个号,许多是一个院内住多家,人口密集,属新城区西一路派出所管。住户都是平房,高低不齐又简陋,巷内颇杂乱。大楼北侧是改修过门面的五间宽两层旧式楼房,开的是解放路唯一的“新华文化用品商店”。它的北侧有一条颇窄的“永红巷”。
“永红巷”1927年取名“仁义巷”,1966年改为现名,长100米,宽1.5米,属居民区。西起解放路中段东侧,东端不通,砖铺的巷道,只能通过一个木架子车。共有门牌1~17个号,属新城区西一路派出所管。住户都是平房,不整齐而破旧。
“永红巷”至“东新街”东段西口的一段内,有一幢两层的简陋楼房,其间有摄影、花卉、眼镜等各为一间门面的商店,北是一条解放前就有的半截巷,1927年取名“忠义巷”,“文化革命”破四旧中,“造反派”改名为“红革巷”,西起解放路南段,北临东新街,东端不通,长100米,宽1.5米,砖铺路,共有门牌1~2个号,住着几户人家,属新城区西一路派出所管。巷两侧主要是解放路商店后院的侧墙。由此巷口外往北有一幢二层楼房,其中设的是“中华餐馆”和生意兴隆的“工农服装店”,接着的几间平房内有60年代就出名的“紫罗兰理发部”和近年来在一间小门面上挂着醒目的:“西安市菜刀厂”招牌的铺子。
这个菜刀厂注册商标为“郭郭”,招牌上写的特点是:“郭郭刃具历史悠久,夹钢深,寿命长,钢水好,刃口利,式样美观,质量三保。”店门虽小,号召力颇大,信誉好,终日顾客很多,供不应求。相传郭家早年曾在南广济街开过刀剪铺,信誉颇高。近几年来,政府为恢复和发展西安传统优良产品,在东十里铺开办了一个菜刀厂,仍用“郭”姓为字号,所以商标为“郭郭”。该厂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出高价买了这里几间街房地方,将小门面的门市部拆掉,将修建一座新楼房。
2.由东新街东段的西口到东五路西口一段
东新街东段西口外往北转角处,第一家专出售各种布匹的大商店是50年代开的“泰华棉布店”(现已不是专售棉布),门面为13间,在东新街东段西口内的北侧有五间,有商店字号的正门开在街角上斜向西南,在解放路西侧的门面有八间。近些年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为解放路唯一的国营商店,专卖各种布匹、丝绸、呢绒,货源充足,花色品种繁多,售货员又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所以店内总是挤满了顾客。店北邻六间宽的二层楼房内是新开的“西安市新城区工业供销公司经销部”,在临时搭的五间宽简易平房内,是“曙光百货电器商店”,其后是些住家户的破旧房院落。这里的北侧与“民生餐厅”大楼之间,是通“民乐剧坊”的一段短巷,在巷口内,餐厅楼的后面设的是“西安市新城区第二饮食公司”。巷内两侧各有南、北和东、西走向的几条窄巷,密集着住户,和上述的几条小巷一样,居民多系河南籍,巷内的房屋大多低矮杂乱,共有门牌1~250个号,在“民乐园”范围内,属新城区西一路派出所管。民乐园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南邻东新街,北通东二路。
关于“民生餐厅”的情况,简略介绍于下:这是个综合性餐馆,它的前身名“老万兴”饭馆,1936年由上海迁至陕西省宝鸡市,1950年由宝鸡迁到西安现在的地址,改成现在的名字,70年代新建成一幢三层高宽敞漂亮的楼房并更新了设备,原来该餐厅主要经营淮扬风味的炒菜和面食。主要菜肴有“鸡汁干丝”“炒鳝鱼糊”“红烧甲鱼”“红烧头尾”“金陵酥鸭”等。主要面食有“灌汤小笼包饺”“绿荷包饺”“烧麦”等,尤以淮阳名点“灌汤包饺”最受顾客欢迎。近年来,西安成为我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该餐厅为满足中外广大旅游者的需要,增添了几款唐代风味菜肴,如“贵妃鸡”(又名“骊山鸡”)、“莲叶肉”(又名荷叶蒸肉,相传此菜源于城南樊川)、“凤凰拜月”等。另外,为外国旅游者举办的“龙凤宴”,是中国历代名菜荟萃的大型筵席。在这样的盛宴上,除有“龙凤呈样”的花色拼盘外,还有隋代名菜“软饤焙鸡”,以及由清代“满汉全席”和“银耳羹”演化而来的“龙眼银耳”等。现在这里是市内大餐厅之一,在旅游旺季,有不少外宾前去进餐。
由餐厅北邻到东二路西口一段,是十几间平房,大部分门面已重修过,其间开设了些一间门面的商店,如“解放路茶叶店”“汉城工业公司印刷厂营业部”“建强皮鞋厂展销门市部”等等。
东二路西口外转弯处,今尚残存着约有两间宽,约2米高的厚砖墙,这是解放前“民生市场”围墙的遗迹。由路口往北有70年代新建的一幢大楼,其中一部分是三层,一半为四层,开的是“西安市民生百货商店”,人们叫它“民生大楼”。这个大商店是在解放前“民生市场”旧址上兴建的。而民生市场的前身则是崇悌路(今东二路)、尚俭路一带的五金百货新集市。远在20年代,基徒教长老张子宜以廉价买到这里大片地皮创办了“子宜孤儿教养院”。该院到1932年已有孤儿460多名,属半工半读性质,年纪较大的孩子学些手艺,如作鞋、编织等。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敌机轰炸,孤儿院迁往长安县太乙宫,张子宜便以兴办慈善事业为名,将原孤儿院旧址改为“民生市场”,张之所以用“民生”这个名称,他说“是为人民生活才开办这个市场,它既为摊贩提供固定营业场所以维持其生活,孤儿院又可借摊贩所交的摊位费和房租收入来养活孤儿。”市场既为孤儿院所办,房地产权亦为孤儿院所有,市场管理权自然也归孤儿院。办这个市场经国民党地方当局许可,于1946年8月16日正式开业,从“行商”“商行”,有时也从工厂进货。批销对象主要是小商小贩。“民生市场”在旧社会至解放初划分有几条街,其间全是简陋的小瓦房和棚板房,仅有摊商三四百家,到1951年底发展到1000余家,坐商发展到80多户。50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对摊贩安排就业,多数人由小商贩转成小生产者,部分人当了工人,将剩下来的240多个摊贩,实行了联营,组成了“民生合作商店”,即今“民生百货商店”的雏形,“民生百货商店”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经营棉布、绸缎、呢绒、服装、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上万种商品,物流丰沛,且买卖公道,定价合理,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所以牌号响亮,生意始终兴旺不衰,每天接待顾客数万人。这个商店始终注意把握经营方向,坚决执行物价政策,认真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商店。商店立下严明的规章制度,对私自提价、坑骗顾客等行为处以重罚,严惩不贷。这家商店每年要进行多次物价检查,每月盘点时认真核对货物检签价格,发现不符合物价规定的细微误差都要及时纠正,每天上班前,都要先校正、检查度量衡器,缺损不准确的决不使用。此外,这个商店扬长补短,根据当前群众需求变化,加大高档、贵重、大件商品经营比例,取得较好效益。1984年,这家商店提前超额完成销售和利润计划,受到市政府的表彰。1985年1月,实现营业额764万元,比这座大楼原设计的年销售额高出百余万元。民生百货商店仅为1985年一季度安排供应的名牌电冰箱、洗衣机以及高档毛料衣服的金额就达700多万元。全年安排供应的自行车、电视机、电风扇都在万辆(台)以上,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个商店增加大件、高档商品经营比例后,不但减少了与周围林立的集体、个体商户经营品种的重复,而且招来众多的顾客。
从民生百货商店北侧至东三路西口的一段内,仍是多年前的一些低平房,仅更新了门面,其间设有“利华时装店”“永安百货店”等七家商店都是一间门面。
东三路西口外往北到东四路西口这一段内,有解放前的一长排28间两层的旧式街房,现已分别改装为青砖水泥的门面,开设有三间和两间门面的商店:“西安市新城区口腔医院门诊部”“中州旅社”(解放前已有)、“解放路第二中药店”(50年代开业)、“解一医药店”(专售西药)和规模较大的“西安市社会福利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等。以北临东四路西口,是1969年修建的一幢四层楼,结构新颖、美观大方,其除一少部分开的是“开明服装店”(原名解放服装店)外,主要为“西安川菜馆”所用。
西安川菜馆是西安唯一烹饪川味菜肴的大型餐馆,位于解放路中段东四路西口。它的前身是30年代创办于上海的著名餐馆“聚丰园”,1956年支援大西北时迁来西安,1970年改名为“西安川菜馆”。这个菜馆的烹调属成都派,在全国颇有名气,讲究色、香、味、形,尤其以味的多、广、浓、厚闻名。以干烧、干炒、鱼香麻辣为主要烹调手段,特点是三椒出头(花椒、胡椒、辣椒,气味都很浓郁)、四料并进(麻、辣、酸、甜,四味同时下料),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川味。上市的菜食品种有100多个,麻辣豆腐、宫保鸡丁、椒麻鸡、虫草鸭、鱼香肉丝、怪味鸡、水晶球、担担面等均是名菜名食。这家菜馆还于1983年12月1日开放了2楼餐厅,供应正宗川味名菜。二楼营业餐厅的面积为200多平方米,设有20多张餐桌。座位高雅舒适清洁卫生。该菜馆特地请了重庆市的川菜名厨进行技术指导,炒菜质量明显提高,川味更为突出。每日供应名菜有家常海参、豆瓣鲜鱼、麻婆豆腐、青豆虾仁以及冬令食品什锦火锅等30多种。
东四路西口处竖立有“东四路个体果品百货经营点”的长木招牌。由此至东五路西口之间,除有几间改建过的旧式二层街房外,其余多系平房,在这一段内,往北依次设有:“西安市西京国货公司”(这是个老字号)、“人民市场”的一条窄巷西口、几家熟食小铺、“曙光摄影部”“西北建材产品经销部”和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益丰食品店”,店北侧又是属人民市场的一条窄巷,巷内有胜利剧场,这是解放前后豫剧名编导樊粹亭先生领导的“狮吼剧团”演出的地方。
“人民市场”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西邻解放路,南通东四路西段北侧,东通尚俭路西侧,北到东五路西段南侧。1937年拓建,因此地为小商品交易场所以得名国民市场,1949年改为现名,属居民区。这里是一条南北走向不端正的而很窄的长巷道,各巷内总共有1~391个门号,属新城区东五路派出所管。居民绝大部分是河南籍。在抗日战争以前,今“人民市场”东部是乱葬坟,抗日期间,这块地方陆续住了些河南逃来的难民,从而有了许多小商小贩,便形成了几条小巷道,叫“小市场”,并出现了三家妓院。后来这里的居民陆续增加,解放前夕已形成了“人民市场”这样巷道多的复杂地形,50年代这里已不是市场而是人口密集的住宅区了。
“胜利剧场”短巷口外往北到东五路西口这一段,在十几间平房内,依次开的是“新康服装店”、小吃铺、“宝康服装店”“裕华百货部店”、糕点小铺、肉食店和“电器开关厂展销部”等。
3.东五路西口至火车站广场这一段
五路口北侧是一幢解放前30年代建的两层楼房,开的是旅馆,名“北京饭店”。我国著名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曹靖华同志当年在这个旅馆住过。曹老于1981年6月中旬,应邀出席西安地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又来看过他30年代在西安讲课时的这所旧居——今“群众旅社”。这所楼房在50年代初曾为市总工会驻地,后改为旅馆名“群众旅社”,楼上是旅馆部分,楼下大部分街面房开的是甲等理发价钱较高的“春风理发馆”。这家理发馆在“文革”期间颇出风头,“革命气氛”很浓,理发师用“毛主席语录”红本上的话叫顾客去就坐理发,而顾客也必须用语录中的话回答才能到座位上去,因而有的人怕背不熟语录答不上理发师的话,吓得不敢再到该店去理发。这种“时髦”办法影响了营业,所以不久就取消了。
理发馆北侧是一排不整齐的小平房,其间大部分是一间门面的小商店,依次是:修理钟表店、省建筑材料公司展销门市部、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解放路批发部、西安电表厂门市部、新光玻璃制品厂第二门市部等11家商店。由此往北,在前几年新建的一长排二层楼商店旁内,设有:“春风旅社”“清素食品店”“鸿安祥鞋帽店”(民国初年,天津人在马坊门开过一家西安唯一的大鞋店,字号叫“鸿安祥”)、“红旗理发部”“星华旅社”“解放路土产店”等11家商店,都是国营,而且大多是三间门面。
东六路西口,高高竖立着一块“东六路个体果品百货经营点”大招牌,在口内两侧摆满了卖杂货的小车。
东六路口外往北,除有“溢香小吃部”和杂货铺外,还有1984年新改建的一幢八间宽水泥墙面的二层楼房,开的是“解放路饺子馆”。
饺子是西安的花样面食之一。西安城内有很多饺子铺,但只有距火车站仅数百米的“解放路饺子馆”规模最大,中外出名。该馆的前身是三间平房门面的“菜根香”饭馆,1972年改为“解放路饺子馆”。这里经营北方风味的水饺,饺馅由猪肉和鲜菜搅和而成。猪肉完全选用肥瘦适度的鲜肉,经过“一漂二刷三洗四修割”等工序精心烹制。鲜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新,多用韭菜、韭黄、白菜、葱、南瓜等。该饭馆虽然门面不大店堂也不算宽敞,但秩序井然清洁卫生,并且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经营宗旨,坚持“美味客多,多中求薄利”的经商信条。服务员的态度也很好,待顾客亲如家人,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加深对“天涯处处有亲人”的理解。所以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自改建房屋扩大商店以后,每日来就餐的有五六千人。近年来被定为开放单位,在二楼设有“雅座”和外宾室,接待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在这里除有酒菜外,主要是品尝各种馅子的水饺和蒸饺。1984年,这家饺子馆进一步改进工作挖掘传统食品,仿作唐宋宫廷饺子应市,以29种唐宋宫廷饺子轮换供应顾客。这些饺子名目繁多,有“菊花饺”“翡翠饺”“五味饺”,还有据传杨贵妃用膳的以鸡翅膀肉做饺馅的“贵妃蒸饺”、唐玄宗赐宴郭子仪的“八宝饺”等等,做工精细选料严格,如“菊花火锅饺”,原是唐朝宫廷主食之一,选用细嫩鸡脯做馅,鸡鸭汤和鱿鱼海参汤做料,包成外形小巧玲珑,只有樱核似的小饺叫“珍珠饺子”,设火锅在餐桌,将饺子放入锅内,沸煮片刻随即食用,以汤料中的韭黄在水中翻滚,犹如菊花开放而得名。据载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战争中逃亡西安,夜半享乐必餐此饺,并要御厨当面制作煮熟,故又称“太后饺”。这家饺子馆的饺子花样繁多,除列入菜单上的一百单八种外,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饺子宴”。整个饺子宴,上席的次序别致:先海鲜,次肉、鸡,再清素,10余道饺子上完,再上银耳汤。漱口清喉后,继续上菜和各种饺子。国内一位食品专家吃罢饺子宴吟诗道:“一餐饺子宴,尝尽天下鲜。”迄今饺子宴开设八个月以来,天天座无虚席,招徕了33万顾客,吸引了3000多位外宾,获得了“中国饺子大王”的赞誉。有一位名王文焕的顾客给解放路饺子馆写了一副对联是:“美名不绝众人口;珍馐常含一片心。”解放路饺子馆严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政策,7年来经各方面100多次检查,在物价问题上没犯过一次规,被西安市政府授予“五讲四美标兵”和“信得过商店”的称号,顾客也给他们留下了几万条赞扬的意见。市委和市政府还赠给了一块“西安市文明饭馆”的牌子悬挂在门口。
在饺子馆的北侧,拆了一些旧商店房,1984年新建的一幢十层高楼,设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其北邻是50年代修建的一座三层楼房,为“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