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关中平原以北的千山腹地。境内从南至北的地貌是河川、原区和山区,原区由八条沟自东到西分成八个小原。原区是人口的聚居区,也是民俗文化繁荣区。根据千阳东西风俗习惯的差异,一般划分为东原区和西原区。正月初十,拜年串亲的脚步刚刚消停了几天,男女老少的脚板还没有缓过劲来,东原、西原区庙会迎神的马蹄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簇拥在村头、路口、田畴、庙会上,追随着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目睹跑马火暴热闹的场面。一、跑马
跑马是民间在上元节前后庙会设坛祭祀天地诸神仪式中的一项活动。千阳上元节庙会有两个,东原区主祭的是山神(五位,对应五行、五德),庙在北山红土坡;西原区主祭的是龙王神(三位,黑龙、白龙、黄龙)。每年每区一般举行一次,逐年由各村轮流在本村设会主持。虽然东西原区所敬奉的神位不同,但跑马的仪式是基本相同。庙会的议程一般有迎神,跑马,安神,祭神,娱神。以下记述主要是东原区的跑马民俗。
跑马之日,人们牵着自己的马或借来的马,成群结队的去北山红土坡庙中,恭请山神出山下原,山神的神位被供奉在马背上,到了原区在每个村庄挨个游行。到了村头牵马人扬鞭一呼,迈开双腿,人与马一起在村里、打麦场上、田地里恣意狂奔。在奔跑的同时,火铳震耳欲聋,爆竹齐鸣,战鼓雷动,号角助威,马嘶声、串铃声和成千上万人的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如急风暴雨,山呼海啸。青年男子在马蹄扬起的尘土中,追逐着,笑闹着,呐喊着,人牵着马,马带着人,风驰电掣,闪来躲去,惊心动魄,仿佛重现了古战场上万马奔腾雄伟壮烈的场面。一通鼓终了,又是火铳大作,队伍起行向另一村开拔。
以跑马游神的形式而娱乐千家万户,带有明显的祈福消灾的民俗色彩,人们认为参加迎神的马和人,与山神一起喜庆新春,山神可以得到人的祭礼,人和马就可以得到神的欢悦而受到庇护,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因此,每逢跑马日,各村都抢着组织承办庙会,乡民自觉出马,无马的男女老幼争着观看跑马迎神。西府的陇县、宝鸡、凤翔、麟游和甘肃省灵台县的群众也赶来观光。据老人讲民国初年是跑马大游行的鼎盛时期,跑马迎神的队伍绵延数里。
二、抢马
千阳跑马,当地人也叫它迎神赛会,会期的长短是根据筹集的资金而定,短则四天,长则七天或十天。而迎神跑马只有在第一天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庙会区有上百个自然村,只有在迎神路线所经过的村庄才能得到神的光顾,因而,那些请神无望的村子便要组织最强悍的青年,组成抢马队,在迎神的途中抢夺牵马。迎神队伍到达庙会场后,是抢夺牵马的又一高潮,谁抢到了马不但是所在村的光荣,而且成了众人中的英雄。因此,抢夺牵马还具有强烈的赛人赛马的意味。
千阳跑马和蒙古族及甘肃天祝藏族的赛马不同,参加迎神的马是乘坐神的,民间称其为“坐马”,只能牵不能骑。牵马的人双手紧抓笼头,一个劲地奔跑。第一个人跑不动了,可由第二人,第三人替换,但往往是第一人大汗淋漓,腿脚已跑不动了还不轻易松开马缰绳让给别人。抢夺马的人并非是从体谅的角度出发上前帮忙,更不是与马主人事先的约定,而是蓄意抢夺缰绳。他们总是跟随在牵马的人的身边跑,并伺机毫不客气地抢夺牵马的权利。一个当仁不让,一个拼命争夺,这就发生了在跑马过程中的抢马场面:强悍、好胜的小伙子总是一边助跑,窥测动向选择争夺的目标和冲刺的角度,趁其不备,力气不支的时候,如离弦之箭,拼力争夺。一次未得手者决不善罢甘休,奋力抓住笼头,与原来牵马的人并驾齐驱,在跑马场上狂奔。千阳跑马是以抢到马为荣耀,被抢的牵马人也不得见怪,尽管如此,因抢夺马而发生械斗的事在过去屡见不鲜。据老人讲述,民国三十年,南寨原举行的跑马赛会,跑马迎神队伍经过“涧口河”时,被埋伏在沟里的200多人强行截取“坐马”,南寨原的人只能眼巴巴的瞅着由自己精心打扮的马去了崔家头的原上。又有一年,县长仇良训站在千阳县东城门楼上,只见前行的跑马大队已到县城,准备在南城外跑圈的人马还在南寨原边的坡上,东关的华岩寺村的人冲进跑马队伍在城门口抢夺马。县长惟恐马队冲进县城,警察局和保安团全体出动,紧闭城门。鸣枪警示,不巧打死一人,后经半年诉讼才不了了之。为了防止抢夺马,主会的村往往要准备护马队。
三.备马
迎神的马,因是神的坐骑而备显尊贵。马要尊贵就得好马,还要好的打扮,到了年腊月,主人们对预先选好的马,添加草料,精心喂养。尽量减少马的使役,使马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于“坐马”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除过行将分娩的母马,还有病马不能选入外,被选的马不分公、母、大小、肥瘦和颜色。当然,红色烈马和白色的高头大马是最好的选择。当地人们认为充当过山神坐骑的马会得到山神的保佑,瘦弱之马,只要到跑马场上去遛遛就可以使它强壮起来,未经调教的马为山神服务一日就会让人乖乖地使役,省去许多调训的功夫。如果某人家里没有马又想去参加跑马,则可以借别人的马,借的时候不需携带任何礼品,只要一句可人的话,一锅当地很有劲的旱烟,马的主人一般就会高高兴兴地一口答应。更有热情的发烧者,宁可典当家里的财物去集市上买马回来,以备赴会。当然,地生五谷人有百姓,不信的人也有,当地就有神乎其神的传闻说:张三李四不服从跑马会长的指派,不愿送自己的马赴会,结果他们的马不是突然得了急症在地上打滚,就是在使役中不明不白地得病,要想寻马医生不如寻会长,只要爽快地答应充当“坐马”,有病的马立即会翻身起来津津有味地吃起草料。
跑马的日子到了,“坐马”的主人提前就给它梳洗打扮。先用刷子,除去马身上的粪土迹,用木梳梳理鬃毛和马尾,并细心地将马尾编成辫儿,系上红绸。然后,端一盆热水,用水在温暖处将马的身子刷洗几遍,等稍微干后,另换一盆水,水中溶入冰糖,用冰糖水擦一遍马的身子,这样能使马的毛色放光发亮。马掌破损的,将马牵到集市上让“掌客”将马掌铲平,钉上新马掌,使马蹄利索漂亮起来。跑马的前一天晚上三更,吃过出行饭,怀里揣上一整天的干粮就上路了。出门时,给马背系上漂亮的鞍子,脖子戴上串铃,用红绫结成一朵大花,系在马头上,马鞍上搭了红布、绣球和辟邪的八卦镜等物。焕然一新的马,带着全家人的祝福,行进在静静的黑夜里。
三、衣饰
春节元宵节,人们衣装正新。就大多数赶庙会的人来说无须再换,但拉“坐马”的人和主祭祀却有另一番打扮。拉“坐马”的人头勒白色羊肚手巾。毛巾两端在后脑勺打成十字节结,头发紧紧地扎在毛巾内,这样不但增加人的精神,又可以防止在跑马过程中人一旦跌倒不致碰伤头脑,他们认为跑马之日人若受伤流血见红,终年都会对人不利。扎蓝色腰带,腰带上别长烟锅和短把马鞭,鞭梢用五色线编成麦穗状,五色线对应五行五方。鞭的把上雕刻“方胜纹”(当地叫核桃疙瘩)。两条胳膊上还要套上袖套,左边为蓝色,右边是白色,代表青龙与白虎。裤子也要穿套裤,颜色反差越大越好。穿鞋更是出人意料,冬日不穿棉鞋,却穿凉鞋(麻编制的鞋),鞋尖上系一对颜色鲜艳的毛球。牵马的人还要戴一幅眼镜,眼镜的样子和平常的样子相同,可就是眼镜的镜片是一个黑一个白,这表示昼与夜,阴与阳。
与拉马人截然不同的是主祭司(当地人叫祭生),一律穿着深色长跑马褂,头戴礼帽,端端正正地坐在马上,一幅文质彬彬的庄重相,和拉“坐马”者形成迥然不同的景象。
四、队伍
千阳跑马之日,来人逾万,马匹过百,巡礼大游行必须列队进行,其形式是模仿古代皇帝出巡,军队出征作战的列队形式。正常情况下这支庞大的队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探马队,也叫哨马探子队
探马队由4至6匹马组成,分布在队伍的前、中、后部,前边的轮流负责引进路线的检查和选择,通报前一站咱所到达的村子做好迎神准备;中部的紧靠会长的前后,传达命令维持队伍秩序;后部的担任接受村馈赠的礼品,接收掉了队的人马。骑马的探子都手执一面三角小旗,旗上刺绣或者写一个“令”字,骑手佩戴一条红色绸带,马脖子上都带串铃。 2、火铳队
火铳队由4人、6人、8人、10人不等,一般置于队伍的首尾部,徒步行走,每值队伍停止、行进、跑马、祭礼等各项仪式的开始都要燃放火铳,以助神威。同时也有开始和终止文武乐队的作用。 3、主祭司马队
在庙会期间,司职祭祀之礼、诵经、祷告的主祭司,主祭司按照分工至少五名,多是各村的民间文化人。祷告时的文书由主祭司事先在黄表纸上写好,在请神、到各跑马村时,集体在设立的香案前,上香、诵文书、行礼。事毕,随即上马入队。 4、前锣鼓队
锣鼓队以牛皮鼓、大小铜钹、铜锣等打击乐器为主。鼓、铜钹均系上红布条挂在操作人的胸前,不要助手。铜锣直径2.8尺,对应二十八宿,铜锣由两人抬着,由其中一人鸣锣。鼓锤、铜锣锤、铜钹把手均系红绸。锣鼓队根据乐器多少而定,一般三到五人一组,至少五组,一律徒步行走,置于队首。鼓乐曲牌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有所区别,在队伍行进中多用“四锤”,跑马时多用“风搅雪”、“甩长兴”,行宫前多用“城隍爷上殿”等。 5、吹奏班队
吹奏班队是以长号、唢呐、笙等吹奏乐器为主,每班5至7人,跑马时至少要2个吹奏班,吹奏班一律步行。如请外地吹奏班,给少量报酬,管吃住,如用本地吹奏班,只送一尺红绸作为感谢。吹奏的曲牌大多为“打鞭子”、“大开门”、“小开门”、“马林道”、“四季花”、“雁落沙”、“刮地风”、“就地生”、“状元游街”等。 6、仪仗队
仪仗队是为山神保驾虎威的卫队,模拟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由成双成对的木棍仗、出巡牌、虎威武器和彩旗等组成。木棍仗直径1.8寸、高9尺,涂红。“迴避”、“肃静”牌握在勇士的手中。
卫队的执事有古钺斧、三尖刀、方天戟、七星剑、月牙刀、长蛇矛、蝙蝠矛、朝天戟、仙人掌、笔、龙头拐杖等。彩旗主要有红、黄、蓝、白等五色,旗上绣的是龙、凤、虎、豹、狮子、麒麟、朱雀等图案。另有两对男女“飞童旗”,即金童玉女护驾之意。仪仗人各执一把,有多少仪仗就用多少人,均徒步行走。 7、坐马队
坐马队背负着山神和各路神仙的牌位,居于队伍的中间,最惹人注目。马按个头和颜色排队,红色的马在前,白马在二,黄色马在中,青马在四,黑马在五,其后是杂色马。前五匹坐马上是五位山神,对应五德:仁、义、礼、智、信。每位神仙由徒步行走的人们举华盖在头上,在其左右执事者簇拥有神印架子、笔架子、砚台、签筒、算卦簿、印盒、令箭、帅旗等。五位神之后,排列的各村各小山头的神仙,没有这些配备,只列队紧紧相跟,表现了很分明的等级层次。近几年来,迎神的行列里又增加了一位女神,名圣母,传说是山神之母,或山神之妻,因尊敬圣母,地位当然不在山神之下,故同五位神仙一样,也搭了一对日月龙凤扇和华盖。坐马队马背上有神无影,缠满红绫,镜光闪闪,花团锦簇,铃声一片,好一派神仙出游的壮观景象。 8、后锣鼓队
“坐马”队伍之后,又是一个人数更多的锣鼓队,这个锣鼓队一般是有鼓和铜钹,而无铜锣。故又叫“鼓钹队”,“鼓钹队”由方圆左右各村前来助兴的人组成,有的年份人多,有的年份人少,一律随队步行。 9、助威马队
助威马队由前来赶会的骑马人主动跟队而成,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观光看热闹,不受大队人马的总指挥的约束,聚散自由。
六.行程
从山中将山神请出山外后,经过隆重的接神仪式后,开始游历村庄。游行一般是按照预先定好的路线行进,先去沿线近的村子,后去较远的村庄,先左后右,先东南后西北,按八卦图的顺序,顺时针转一个大圈,以求“光圆”,“团圆”。但有时由于“抢马”会改变路线和准确到达庙会的时间。跑马仅一天时间行程一百多里。
沿途迎神的村庄,接到“探马”的报告之后,在跑马处摆起香案,置上酒、肉、菜、干果等供品。大队人马来到之后,鸣放鞭炮,上香,洒酒祭天地,祭司在山神位前为该村诵读祷告文书,以示欢迎庆祝。跑马结束后,村人目送队伍离去,然后将香案及供品送至本村山神庙。
山神的行宫一般设在跑马主办村中。行宫属临时搭建的,形状是仿照宫殿的样式,分前庭和后堂后堂供奉山神像,前庭供奉食品、古玩、字画、香炉、神案。前后两室由一块“百花帐”或靠山纸亭子隔开。门楣、门脸之上皆浓墨重彩,有龙凤呈祥,海水朝阳,梁柱上书写对联,“远逐虎狼三千里,近保人民百万家”,横批“千阳福主”,棚顶两条长龙之间写着“威镇山川”四个大字。万字不断、方胜、四季花鸟等吉祥符号、柏朵、红灯、彩旗,各就其位,把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两只泥塑大老虎蹲在宫门左右。宫门外广场上,两排彩旗及仪仗兵器呈八字摆放,场中心设很大的石香炉,供烧香表燃放鞭炮之用。
跑马完毕,将山神请入行宫,举行隆重的安神仪式。鼓乐齐鸣,爆竹腾空,宫殿之内灯火通明,众人祭神、许愿至夜深。在行宫前设有会场,从跑马之日起有大戏、社火、杂耍、影戏助兴,是民俗民艺的大汇展,会期有长有短,短则三天三夜,长则十天十夜。庙会完毕,又将山神送回山中。
七、体制
千阳跑马也称过会,属群众自发性质的民间组织。当年跑马时成立会,结束后会自行消失,第二年再行组织。原区靠近天山神庙的三个自然村,领头的筹办人称长老会,群众又习惯称大会长,会长无正副之分,其它参与村的会长为小会长。跑马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看庄稼的收成和国家的时政形势而定,举办是采取轮流制度,跑马会的主要职责是集资、募捐经费,确定跑马村庄和日期。会长一般选择热心此道的有文化的老年人,谁当的好,可连任,否则,自动让贤。跑马总指挥不一定由会长兼任,会长可委托他人代办。跑马期间,会长和跑马的服务人员都不索取报酬。
八、禁忌
千阳跑马因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人、马、神一起娱乐,伴生了相应的若干禁忌。这些禁忌的主要内容有:
1、穿白戴孝的男女不能参加跑马,也不能去看。如发丧日与跑马日冲突,必须提前发丧或改道绕行,不能与跑马队伍相撞。
2、坐过监狱、犯过法的男子,服刑归来三年内不能拉“坐马”,抢“坐马”,不能触摸山神仪仗物。
3、妇女不分老幼、是否婚嫁,只能在旁观看,不能拉“坐马”,不能执掌仪仗物。
4、月经期的妇女不能进山神庙。
5、拉马的人和其它人都不能骑坐马。
6、跑马之日,拉马的人路过自己家门时,不能回去。
7、跑马之日,被马踏伤,撞伤或损坏的庄稼、树木、器物等,主人不能争吵,不能要求赔偿。
8、借马和其它物具时,不应拒绝,轻度损坏不能计较,服务性工作不计报酬。
9、跑马日所受布施,不能化为己有,须张榜公布后统一由会上处理。
九.来历
千阳跑马民俗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山神崇拜由来已久。
千阳境内群山林立、绵延不绝。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以前,森林茂密,灌木丛生,狼、豺、豹、野猪、狐狸等猛兽众多,常常下山叼走小孩、伤及大人、残害牲畜、破坏庄稼、祸害乡里。山是人们生活的依靠,而山里的野兽却时刻危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千阳有很多关于山神的神奇传说,在野兽横行,民族战乱中庇护着地方百姓免遭祸殃,民众感恩戴德,称为“千阳福主”。山民对山神顶礼膜拜,寄于最大的希望。全县200多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山神居住的“五圣”小庙,这“五圣”是山神、龙王、虫王爷、马王和土地神,山神居于正中位置。跑马作为一种对山神的大型祭祀活动,以跑马的形式取悦山神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2.养马习俗源远流长
千阳历史上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孝王曾使秦非子“主马于千渭之间,马大蕃息。”人烟稀少,水草茂盛的古千阳,成为秦人养马的天然牧场。从县志所记载的资料来看,当时有成千上万的马象云朵一样,在山间滚动。地名中至有歇马原、走马圆、走马岭、跑马梁、歇马泉等古迹。民国之前,这里百姓家户户养马,运输耕作使役,娶妻嫁女,串亲上口外,都离不开马。
十.跑马民俗的嬗变
千阳跑马“假冬春农暇之余,行娱乐庆兴之举”,之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继续传承下来,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迎合了人们在新春伊始,对一年诸事兴旺的期待心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化高速传播,千阳跑马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跑马胜景当今已无法再现,只能在比较中用回忆来加以描绘。1988年以后,通过笔者连续5年的赴会考察,跑马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以车代马——形式“洋”化
当今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机械交通工具占领了历史舞台,牛拉马驮的时代已基本结束。千阳农户养马的百中仅一,马的锐减虽然没有阻拦跑马的如期举行,但跑马之日的“坐马”已为数不不多。1988年“坐马”还有数十匹,1994年仅剩两匹。马匹由汽车、拖拉机取而代之,“探马”变成“探车”(摩托车),指挥马队变成了会长和来宾乘坐的小汽车,祭司队、仪仗队、吹奏班队、山神坐马队、锣鼓队全部乘卡车和拖拉机,游行的马队变成了车队。1994年跑马车队中于增加了管弦乐队。马的嘶鸣声、马蹄声、串铃声被轰隆隆的机器声、鸣笛声和西洋的乐器声所代替。这一变化,使跑马变成了跑车,削弱了万马踩塌山川的民俗内涵。但是,以车代步,人力的消耗大大的减轻,跑动的地方更多,行程的范围更大。
2.女子加入——禁忌减少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如今跑马已取消了女子不能入列的禁忌。女子不但可以观看,而且可以在游行的队伍中执彩旗、武器等执事,也可以敲锣打鼓。不少老太婆、小女孩就是会长的家属。服丧期间的男女,只要脱掉孝服,照样穿着白鞋在队伍中和宫殿中进出,对执仪仗的人会长也不会去盘问,是否犯有前科。处于热恋的青年男女,他们在山神的宫中挽手、驻足也无人过问。
3.祭仪从简——崇拜淡化
过去跑马前三日,会长就要派人上千山大庙中,酒洒庭厨,对五位山神一一进行祭奠,享受烟火三日后,才由大队人马迎下山来。现在,只在前一日派人上山,将分别把五位神,搬至离原区最近的庙中,五位神在一处祭祀。送回庙中时,也不用大队人马隆重送回,而用三五个人一辆车送回。祭祀仪式中的诵经活动可有可无。游村中的跑马也是象征性的跑几圈,接神的礼品十分简单,许多随队的群众以游山玩水走村、认人为目的,要来就来,想走就走。
4.偶有抢马——“竟雄”消失
由于对山神感情淡化,许多青年人借跑马之机进了舞场、剧场、杂技场、电影录像场、台球场。中年人多在贸易摊贩之间走动,打听生意。有马可以牵,有力表现拉马的人也不再穿阴阳服。现在人心目中的英雄标准发生了变化,姑娘家也不以大力英雄为偶像,所以,跑马中也很少发生抢夺“坐马”现象,偶尔发生纠纷也无人蓄意大做文章,矛盾程度也平缓得多。也有拉马的人主动约人替他拉马。过去跑马主要是娱神,其次才是娱人,而现在是娱人的成份大于娱神。
通过对千阳跑马风俗的考察我们认为跑马不仅仅作为一个民俗事象,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的是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状态,以及地域文化深厚的内涵。合理地利用跑马民俗形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建设中国现代农村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发展农村商贸和旅游事业,增强与境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