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西安城内的东北隅属新城区范围内,所以需首先略述新城区总的概况。这个区是西安市内三个城区之一,位于城东北,跨越明城墙。东以铁路专用线为标志与灞桥区接壤,西以北大街为界与莲湖区为邻,南临东大街与碑林区毗连,北至龙首村北路东段与未央区分界。区人民政府驻尚德路。辖11个街道办事处,157个居民委员会,100个家属委员会,12个生产大队,大小街巷327条(包括20个自然村),面积为35平方公里。按1983年的统计,人口为98529户,401000人,汉族占96%,其余为回、满、蒙、藏等少数民族。
新城区的得名,来源于境内的新城(关于新城的史迹及建制等情况在本文第二部分有专述,这里从略)。1955年将原西安市第四、五两个区和第十区六乡组建成新城区,1960年并入未央区,1962年又恢复新城区建制,“文革”1966年改名“东凤区”,1972年恢复新城区至今。
新城区是西安市三个城区之一,城里部分约占全区1/6,辖区在民国初荒芜空旷,由于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日战争爆发,人口骤增,市区商业店铺逐渐东移,抗战时,外来的难民在这一带搭棚居住,道路狭窄,城外多为农田荒丘。
西安解放后,对全部城区道路进行了整修拓宽,铺设了水泥或沥青路面,道旁栽植了树木,改造了窝棚区,修建了许多居民大楼,多数居民已搬进了新建的楼群新居。解放后是最繁华的商业区。随着东郊工业区的建成,相继开拓了长乐、幸福、长缨、金花等主干道路,宽畅笔直的长乐中、西路,是横贯本市东西的主要交通干道。
到1983年,辖境内有中央、省、市属大中型工厂企业30个,区属工厂有58个,街道企业148个,街道生活服务厂、社64个,共有职工32180人,年产值约1亿元。区商业局辖百货、糕点等6个公司,下属商店32个、门市部213个,职工3110人。另有厂办的商店33个,个体工商户1336人,近两年来,个体工商户又增加了许多。辖区还有大学两所,中学16所,小学29所,医院40所,区卫生院189所,并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等。
现在回顾一下新城区所管辖的解放路东西两侧地区的位置变迁情况。
远追溯到唐代,由今火车站广场南沿往南至东大街,以解放路为中轴,往北至北城墙,东至东城墙,西至革命公园西半部,往南至新城东墙遗址上的省政府家属楼群和菊花园西侧的一条南北线以东,这一地区各街巷的位置均在唐长安城太极宫和皇城北半部分的东墙外,属于外郭城内东北隅,是宦官、大臣们官邸所在的颇繁华的“光宅”“翊善”“永昌”“来庭”“永兴”各坊范围内。唐末,祐国军节度使为了便于防守,遂放弃了长安城的宫城和外郭城,重修子城(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代的长安城。元代虽将唐代皇城改筑,改名“奉元城”,但城垣规模未变,所以解放路及其以西的约1/3部分地区,自唐末至元代的几百年间一直被隔在长安城外的东北郊,解放路以西至北大街的约2/3的地区则在新长安城及元代奉元城内的东部。明代初年,重建西安城时,把旧城东、北两边的城墙各向外移了一段距离,大约比唐皇城扩大了1/3。从此,今解放路及其两侧地区全都包括在明城之内了。只有今西安火车站及车站广场一带仍被隔在北城墙之外。
满清统治中国后,清顺治六年(1649),在西安城内,从钟楼起沿今北大街的东边到北城门,及由钟楼沿今东大街的南边到东城门,另修筑城墙,把约占西安城1/4的这个区域划作驻防城,通称满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安设警察局,分城内为东、西、南、北四区,东关二区,西、南、北关各一区,而特定满城别为一区,进行管理。
在原满城内东部,从大差市什字起往北至城墙根附近,有一条南北向的较宽而直的路,即今解放路所在的位置。解放路以东至东城墙,以北至北城墙,以南至东街,这块南北长东西窄的地面约占原满城的1/3,属新城区管辖。
当时满城内有大街7条,小巷94条。从光绪十九年绘制的《清代西安府图》上看,标明名称的大多数巷道在今解放路以西至北大街以东的大片区域内,可见这里当时人烟比较稠密。
占满城约1/3的东部,标明名称的巷道(包括最小最短的)由南部往北部数,仅有:庙巷、半截巷、辘轳把巷、文献巷、楼楼巷(西大街西头也有个楼楼巷)、扇子巷、皮条巷、开福寺巷、楼楼巷(这是满城内的第二个)、六十家巷、鸭子坑巷,共有11条小巷道,还有一些横的、竖的和短而弯曲的小路均无名称。可见东部比今解放路以西人烟稀少荒凉得多。另外,全满城内共有大小寺、庙、宫、观、庵、阁、祠45处(其中包括“关帝庙”11处)。仅占满城1/3的东部就有寺、庙、庵、宫等20处之多,为关帝庙四座,东岳庙、武庙、三官庙、开福寺、华藏寺、观音庵两座、慈云庵、三元庵、望灯庵、文昌宫、三圣宫、义勇宫、圆通观、玉皇阁、都王祠等。这种状况也说明东部住户少,空地多为庙宇占用。
为了响应1911年10月10日(旧历8月19日)武昌推翻满清帝制的武装起义,1911年10月22日(旧历9月1日)西安同盟会组织领导了西关外驻扎的新军起义,经过激烈战斗,迅速获得了胜利,推翻了满清在西安200多年的统治,满族聚居的满城区经过战火,遂成了断垣残壁、瓦砾成堆、满目荒凉的废墟。辛亥后到1934年12月27日火车正式通西安以前的20多年间,原满城内,除东大街一带及南新街以西的西一路一带有些居民外,大部分地区遍地坑凹,人烟稀少。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沿海商业资本涌入西安,促进了西安工商业的繁荣。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外来逃荒逃难的人口日增,使西安人口急剧增加。据统计1934年城内有13.4万人,1936年12月增加到20.8万余人,到1939年,已有近25万人。随着人口的增加,逃难来的人在解放路东西两侧一带搭棚栖身,多以捡破烂、摆小摊、拉人力车(洋车)谋生,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街巷居民点。以后又逐渐修建了房屋,其中大部分是简陋低矮的平房,有不少还是草房。不过有些地方,尤其在城内东北角,到解放时还是空地。但现在这个区域内大变了样,整洁的街巷纵横,高楼成群,商业繁华,人口稠密,是个居民和商业混合区。
二、解放路以东各街巷的现状
东城根一带一般比附近的街巷高约两三米,解放路以东的地势多不平整,有些小巷显得低洼。
抗日战争期间逃来西安的河南省难民很多,大多聚居在城内东北隅已划定的大路旁,并在街两侧又形成了许多窄巷道,在这样的一些巷内,又有一些一米左右甚至不足一米宽的窄巷,其间密集着高低参差不齐较简陋的平房,居住条件很差,居民几乎全是河南籍。由于近些年来,人民日渐富裕,已有不少破房被改造或改建为简单的两层平顶楼房。在六五期间,我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近10.5亿元,住宅竣工总面积达645万平方米,是五五期间的2.3倍。而东北隅的街巷内尚留着不少矮而破旧的瓦房和少数油毛毡或石棉瓦搭的棚式小房,亟待改造和新建。现在有些小巷内还在继续翻修旧房或在建二层房。各巷内依然是人口密集,住处颇拥挤,市民的住房问题是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过去在街巷密集的住户中,小商小贩和体力劳动者多。近几年来,工商、税务部门协助个体户开辟就业门路。据统计,西安市个体经营者现在经营的项目有交通运输、建筑修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等多种行业。截止1985年9月底,西安市城镇个体户53319户,就业人数达81586人。当然也包括有解放路两侧各街巷的许多个体经营者在内。另外,近一两年来,适应旅客增加的需要,城内增设了一些旅馆和招待所,尤其由于这个地区距火车站近,个体经营的小型旅社较多。
由于近几年来的政策允许个体户经营商业、运输,许多人富起来了,不仅改造旧房的多,连男女老少的穿着也好得多了。当你在各小巷闲走的时候,随时可见到住在这里的装束时髦的青年男女出入,衣着华丽,发式新颖,显得富有而自豪。听说近几年来,许多做小生意的(包括摆小吃摊的)每天颇能赚钱,很快成了万元户或几万元户,结婚时花几千元毫不在乎。
解放路以东到城墙,有东西横街九条,其中除东新街(东段)名“中山门”外,余均开拓于1933年,当时正是国民党提倡新生活运动,便以孔夫子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给东一路至东八路定名。另外,还有南北向纵街三条:由南起东大街北至城墙根的尚勤路、尚俭路和南起东四路北至东八路的尚爱路(开拓于1933年)。所以东北隅的街道不像棋盘上的四方块,而是些东西长的长方块,在这些方块上是西安城内人口密度较大的居民区,因而各条街道上终日行人和自行车如流水,人力架子车和机动车也不少,显得一片活跃繁忙景象。
解放路以东的各街巷属解放门街道办事处(即过去的“人民公社”)、东五路街道办事处和中山门街道办事处管辖。为了便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情况,有必要将这几个办事处的大概情况以及管辖范围加以说明。
解放门街道办事处位于西安城东北隅。东依明城墙,西至尚德路并包含环城北路至北门一线,北以陇海铁路与自强路、太华路办事处相连,南以东六路、西六路与东五路、西一路街道办事处接壤,面积0.77平方公里。辖环城北路东段、解放路北段、东七路、西六路等37条街巷,15个居民委员会,3个家属委员会。人口5444户,21025人,汉族占95%以上。办事处驻地在尚俭路北端。因辖境内有解放门(原名中正门,1949年为纪念西安解放更名解放门)而得名。办事处组建于1955年,原属未央区,1957年划归新城区,1958年与东廿路街道办事处合并迁入现址。1959年,1962年经两次区划调整,形成现状范围,改名解放门人民公社。1968年更名为解放门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复解放门街道办事处,至今未变。辖境一带,抗日战争前遍地坑凹,人烟稀少。自火车通西安后,外来逃荒人口日增,在此搭棚栖身,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街巷居民点。解放后对原有道路进行了修整和拓宽,铺设了水泥、沥青路面。道旁栽植了树木,修建了许多居民、商业楼。辖区内有市35中学等四所中小学,解放路百货商店等92个商业网点,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等51个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下属企业20个,由街道生产服务社统一领导,有职工1300人,年产值约3万元,年营业额258万元左右。
东五路街道办事处,位于新城区中部,东靠明城墙,西至解放路北段与西五路办事处为界,南辖东三路与中山门办事处相接,北临尚俭路一线与解放门办事处相邻,面积0.5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东五路、东四路、尚勤路、尚俭路等21条街巷和新建的楼群南宁坊、东风坊、豫民坊等,下分20个居民委员会。人口7027户,24010人,其中回族620人,朝鲜族3人,藏族1人,其余为汉族。办事处以辖境内主要街道东五路而得名。办事处始建于1955年,1958年撤销东五路办事处建制,将所辖地区分别划归中山门、解放门两个办事处管理。1959年恢复东五路办事处建制。1960年随新城区建制撤销,改称未央区人民公社东五路分社。1962年恢复新城区建制称东五路人民公社。“文革”中曾改名东方红路人民公社。1978年恢复东五路办事处至今。办事处下属街道企业12个,职工970人,年产值330万元。各居委会还举办起饮食、修理等服务网点,年产值2.02亿元,安置待业青年、闲散劳动力1000余人。辖区内驻有单位20个和43中学、东三路小学。
中山门街道办事处位于新城区南部。东靠明城墙,南至东大街东段与碑林区、和平路街道办事处接壤,西邻解放路南段与西一路街道办事处相连,北至东三路,与东五路办事处为邻,面积0.45平方公里。辖区内的东新街、东一路、东二路、尚勤路、尚俭路等22条街巷,分属20个居委会。人口6792户,23322人。汉族占96.5%,其余为回族等少数民族。因境内有中山门而得名。办事处始建于1953年,1958年将东一路街道办事处并入组成中山门人民公社,1960年随新城区建制撤销,改为新城人民公社中山门分社,属未央区领导。1962年新城区建制恢复,仍称中山门人民公社。“文革”中改称先锋街人民公社。1978年底恢复中山门街道办事处至今。办事处下属10个街道企业及18个民办集体单位,职工1700人,年产值701万多元,并有居民委员会办的幼托、修补、代销等10个生活服务网点。辖区内有省轻工业研究所等30个企事业单位。还有西安市豫剧团、市60中学、东一路小学。有商业服务门市部20个,文物古迹有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1116)修建的东岳庙。
现将解放路以东九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及其所附属的小巷分述于下:
(一)东一路
远在1926年,西安城被北洋军阀刘振华率部围困8个月期间,因战、病、饿而死的不下5万人,占当时西安人口约1/4。现在的东一路东段附近到中山门(即小东门)一带,就是当时较集中掩埋尸体的乱葬坟。
东一路,在旧中国曾开拓于1929年初,名崇教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东起明城墙,西至解放路南段,属新城区中山门派出所管辖,门牌单号由1~123,双号由2~124。路长717米,1956年铺设沥青路面,宽7米,南北两砖铺的人行道各宽3米左右,人行道边植有尚幼的成行槐树。这条路于1958年春成为“服装一条街”,个体户经营的售货亭整齐地排列成行有数十米长,各式时装琳琅满目,吸引着广大顾客。
1.东一路南侧由西至东的设置和房屋状况
东一路西口内南侧,在人行道边沿树立了一块高商标牌,上写“东一路个体综合经营点”,这是指明只可以在东一路西口内南北两侧集中摆摊。人行道上个体户摆着些西安地方风味小吃,如油茶麻花、凉皮、凉粉、豆面丸子等和水果摊。行道内侧是成排的街房,在西口内一段矮房内开有出售时装、杂货小铺,由此往东到尚俭路什字一段,是些高低不齐新旧参差的平房,和少许高低不平而简陋的两层平顶房,其间除开设有修理自行车、缝衣等小铺外,多为住家用。
尚俭路位于解放路东侧,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1920米,宽15米,沥青路面,1927年开拓,初名学俭路。1966年改称胜利路。1972年恢复原名,该街驻有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单位。
过了尚俭路什字往东,在南侧,除居民住的和小吃铺的几间高低不齐的平房外,是“陕西省煤炭工业厅(单位在和平路东11道巷的东头)物资处”和“陕西省能源技术服务中心”两个单位所在地,院内有三层高的办公楼、五层的家属楼和后边的居民楼。东侧是“中国人民银行”建的前后两幢三层的宿舍楼。再东到尚勤路什字,是些解放前建的街房,全是住家户,只有一家糕点门市部紧临尚勤路什字。
尚勤路位于解放路以东,与尚俭路平行,长宽相仿,同时开拓,1966年虽改称先锋街,1972年恢复原名,驻有中山门办事处、东三路派出所等单位。
从尚勤路什字往东至“矢勇巷”北口这一段,是“西安市60中学”和它附设的“艺术师范职业学校”的范围。这所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时,学校只发给结业证,不颁发正式毕业文凭,学校择优推荐工作。
60中学的东墙外是“矢勇巷”。
矢勇巷位于东大街东段以前,南起昌仁里,北至东一路。1930年取名矢勇巷(1981年复原名),系居民区。属新城区中山门派出所管辖。巷道约长118米,2米宽,仅能通行一辆人蹬三轮车,青砖铺路,未植树。巷内的西侧是60中学的东墙,巷东侧有些低平房。多为近几年来陆续拆了原来矮破平房而建起的一些两层简易平顶楼房,其间密集着住户,挤得几乎没有院子。全巷共有门牌9个号,每个门号内住着若干户。
矢勇巷北口外往东,在东一路南侧的街房大多为旧平房,住着市民和小摊贩。建筑的状况山由西往东依次是:几户旧平房,一家民办小工厂,其东是一幢新建的六层高全部水泥墙面较讲究的某单位职工宿舍大楼。楼前的人行道较宽,有一长排栽满花卉的花坛。楼东的一排平房和一个窄巷道似的大杂院内挤住着平民。接着是新建的前后两幢五层、四层居民楼。再东到东城巷一段,全是不整齐的平房,其间住着过去在鬼市上摆过摊现在仍摆着售旧货(破旧衣、鞋等)的小商贩,他们主要的办法是以廉价买进旧衣、棉鞋,经过整修翻新,再以高价卖给远郊或山区专来收购旧货的小贩。此外,还出售些旧木料、破铁器之类。在东一路东口外的东城巷,现在仍住着些多年来以买、卖破烂东西为生的小商贩。
2.东一路北侧由西至东的设置和房屋状况
在东一路西口内北侧的人行道上摆着许多熟食小吃摊、水果摊和时装、杂货点。行道内侧的一段是设在解放路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一幢四层兼五层楼)的批发部。紧东的一幢临街的三层楼及其后的一幢两层楼内,设的是“陕西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工业美术协会”“陕西省轻工业协会香料协会”等单位。楼东到尚俭路什字一段内全是住家户的一些矮平房,夹杂着一些简陋的平顶二层小楼。
由于尚俭路(南北走向)的一段是东城的大农贸市场,所以这里的尚俭路什字是很热闹的。
尚俭路什字往东,顺东一路北侧,首先是一幢70年代建的全水泥墙壁颇坚固讲究的五层大楼(西部在尚俭路),内设的是“陕西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在楼东的平房大院和60年代初修建的一幢三层楼内设有“西安矿业学院机械厂”,由此往东到尚勤路(也是南北走向)什字这一段内,全是住家的不整齐的平房。其间有一个中山门办事处管辖的小集体经营的“光明麻袋制刷厂”,现在实际只制作棕刷。
由制刷厂往东,临街的一小段是居民的平房。再东临尚勤路什字附近(原鸭子坑的南沿外)有几十年前建的两个三间宽的四合院(现在是门牌99号和101号),青砖砌的拱式大门和较坚固的上房仍完整。
鸭子坑,在上述的今矿业学院机械厂以东至尚勤路什字的一街房的背后,东至尚勤路南段两侧,北至一条东西向颇窄的“自由巷”(东起尚勤路南段,西至尚俭路南段,再西通解放路),西至矿院机械厂以东,这块地方就是解放前有名的土娼集中地,名叫“鸭子坑”。坑东西长180米,南北长150米。清代,这里是满城内的一个大涝池。辛亥革命时,很多满族妇女怀里揣着金银珠宝、手饰,隐藏在池内靠边的水中,仅能露出头部以避兵祸,时间一长大部分都被淹死,以后从死尸身上取出了许多金银首饰珠宝,变卖后,将款资助开办了红十字会医院。鸭子坑在抗日战争前已干涸,坑内地势平坦,抗战时先在坑南边的土坎内挖了许多窑洞,继而在西、北、东三面也挖了少数窑洞,都住满了难民,并且逐渐在窑洞前搭起了简陋的房子,在坑中间也盖起了两排房,其中大部分为草房,少数为瓦房,形成了两条小街道。以后这块地方成了下等妓女的集中地。解放后,这里妓院被取缔,妓女经过改造参加了工作。50年代,矿山公司将鸭子坑买下,用几十辆卡车拉土,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基本填平。后来在垫起来的原鸭子坑地面上,临尚勤路两侧修建起了一排南北走向的四层楼和东西走向的两幢五层楼,是“陕西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机关的办公楼和家属楼。
尚勤路什字往东,在街北侧过一段简陋的低平房住宅后,是“新城区东一路小学”的范围。
东一路小学,在解放前是“西安市第四区一校”,当时是东城区唯一有初、高两级的一所完全小学。原来的校址在现在校址以东的“西安市制钳厂”平房院内,解放后将该校改名为“东一路小学”迁移到现在的地方增建了些平房,1964年又建起两幢三层教学楼,有24个教室,将近两千名学生,由于计划生育,70年代后期,入学儿童逐渐减少,到1985年上半年只有13个班,学生522人(约为过去的1/4)。过去一个班50多名学生,现在一个班只有40人左右。在校职工共35人。学制原为6年一贯制,后改为5年,1985年又恢复为6年制。现在学校面积为7182平方米,是新城区较大的一所小学。
小学以东,临街有少数平房和一些简单两层矮楼房都是住家户。再东是大约在60年代后期拆去旧房建的一排两层楼,设的是“西安市制钳厂”经销标准三轮车。在厂东有许多平房和一幢三层楼的大院内,设的是“西安市光华制帽厂”,由此往东至东一路东口这一段,全是住满居民的高矮不齐、零乱而密集的简陋平房。
(二)东新街
明太祖朱元璋命修建秦王府时,并制定王府城门名,南叫端礼,北叫广智,东叫体仁,西叫遵义。并说:“使诸王能睹名思义,斯足以藩平王室,永膺多福矣。”清代初,把秦王府作为满城的八旗校场,但原来四边城门的名字未改,从东边的体仁门开了一条通往东城根的笔直大路,这正是现在东新街东、西两段的位置。东新街(位于新城广场东侧),东起中山门,西至新城广场,长15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1972年拓建,因位于新城以东得名。1967年改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是连接解放路与北大街的干道之一。门牌单号由1~47号,双号由2~48号,原新城区中山门派出所管辖。东新街又被南北走向的解放路从中间分开为东西两段。
现在先叙述东新街的东段:
东新街东段这条街西,由解放路起东至中山门盘道止,长742米,1971年筑为沥青路面,机车道宽18米,南北两边青砖铺的人行道各宽5~7米。行道上槐树成行。这条街是市内东西走向的干道之一,由于它东出中山门,通长乐路至东郊;往西经东新街西段,穿过新城广场、西新街,横过北大街,通西城的北院门和大皮院一带,加之这是一条商业街,两侧又有些密集着住户的小巷,所以终日车辆、行人如流水,色彩缤纷,一片繁忙景象。
1.中山门的变化
在辛亥革命满城被夷平后,一片荒凉,今东新街一带当不例外,尤其是在今东新街东头,到处是乱葬坟。1926年西安城被围8个月的后期,尸体多在这一带荒地里掩埋。
1926年4月12日西安城被镇嵩军围困,到同年11月28日才被西北联军解围,在西北局势稍定之后,冯玉祥预备率部“东征”参加北伐,于1927年初在东城墙中间开辟了一座城门,为纪念孙中山取名“中山门”(通称小东门),有两个城门洞,一名“东征门”,一名“凯旋门”。时经多年,原来在南边城门洞安的两扇门已不知去向,而在北边城门洞安的两扇厚而大、钉着几排铁钉的红漆门下部的木质虽已破烂,但依然屹立在门内两边。1927年上半年,冯玉祥出师时,只让开了“东征门”,说等他凯旋归来时再开凯旋门。当时召开了群众大会,冯在城头上发表演说誓师出发。可惜冯军终未凯旋,此门也久未开启。与开中山门的同时,在原满城一条大路基础上出中山门开辟了一条较宽的通往东郊的土路。1928年西(安)潼(关)公路经过改修,有了长途汽车(远在1922年已有通车的西(安)堂(观音堂)公路,唯路基质量低劣运输量很小),运输有所增加,东新街则是往东去的长途汽车必经之道,但那时沿途还是无住户、无商业。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河南省逃来西安的难民很多,绝大部分定居在城内空旷的东北隅,但直到解放前,在尚勤路以东至中山门一带仍是一片空地,仅摆一些出售旧货的小摊。解放前,中山门一带属劳苦群众居住区,东新街当时是西安有名的旧货市场(俗称“鬼市”)。街巷狭窄,人口稠密,建筑极为简陋,多为矮小的平房和草棚。50年代初,将民乐园一带的旧货市场移至中山门内,由这里往北至东北城角附近一段较长的东城巷内,摆着成行的旧货摊,出售的物品中,除旧衣物、家具、碎铜破铁、木器瓷器外,还有古书、名画和古董玩器之类(据说有多年经营书画和古董的行家,廉价买进,一转手卖给外地大商曾发了财)。当时这个实际上仍是旧时代“鬼市”性质的市场,出售旧货的摊贩约有万余人,生意颇兴旺。与此同时,便有不少人纷纷在这片荒地上买地皮修建住房,于是很快在尚勤路以东至中山门这一段东新街两侧及这段以北的地方,住满了专门出售旧货为生的小商贩。随着1955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过程中,上万个旧货摊被取消,商业部门在城内成立了许多废旧品收购站,将原来干这种行业的许多人吸收为正式工作人员,有些人另给安排了工作。自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允许个体户营业后,中山门内及东城巷一带又逐渐有了许多个体户收集废旧物品摊。这些摊主由于回废旧物品时出价很低,而售出时则无规定价格,可随便要价,所以获利颇厚,且生意茂盛。无论是过去或现在,旧货摊上出售的旧衣、旧鞋,主要是被南北二山的人买去再贩卖;出售的破旧铁器等,则为附近外县的农民购买。此外,现在在中山门内街头,每天有一些穿戴较讲究的中青年偷偷做生意,有提个大皮包卖时装的,有拿一块手表说“是进口货”拉生意的,有的拿一副玻璃片太阳镜冒充是“真正的墨水晶眼镜”,也有拿一双半新皮鞋说“这是香港进口最新式的”骗买主,若有人一问价钱,卖主就纠缠不放,一再讨价还价还要卖给你,竟有些人被纠缠得生意成交为止。自从公家设立废旧公司后,生意很好,并办了个有一百多工人的工厂,利用旧物资经过改造、加工成成品,“变废为宝”。工厂的老工人每月工资百元左右,青工每月也有六七十元的工资,而且工人每月还有20多元的奖金。
2.东新街东段南侧的商业及建设状况
东新街西口内南侧,由西往东:在几间平房内,都是一家一间门面的百货(主要是妇女用的时装)小商店;接着在12间宽的一排两层楼房内,分别设有“东新街果品副食店”“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东新街分理处”;由此往东至尚俭路什字一段内多半为简易的二层小楼,设有“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西北销售公司经理部”“国营东新街杂品土产商店”等;在楼群间夹有深入的平房大院密集着住家户,有的一个门号内是一条窄走道,道两边住着若干户人家。在临街的平房内设有“雁塔水暖电器门市部”和“书法艺术牌匾门市部”。其东是“安乐巷”。
安乐巷(1931年取名,1966年改为“人民七巷”,1981年恢复原名,属居民区)北起东新街东段南侧,南至建国巷,旧时代在巷北口建的不足两米高的砖砌门框尚存在,青砖铺的巷道长104米,宽2米,巷内密集的住房高低不齐,共有门牌29个号,多半是一个门号内住几户居民,属新城区中山门派出所管辖。
安乐巷北口外往东至尚俭路什字一段的街房内,是“东新街土产店”等小商店、住家户以及深入的居民大院。
在尚俭路什字口竖有一块“尚俭路农副产品、小商品市场”的大招牌。由这个什字口往南在尚俭路南段,是解放路以东最大的农贸市场。
由什字口外往东至“东乐巷”北口的一段内,解放前的一些低矮老街房,近些年来,其间有些已改建为简易的两层平顶房。在这一排街房内,由西往东,设有“三原名贵传统食品蓼花糖、三原鲁桥蓼花糖厂批发零售门市部”(西安只有此一家批发部,生意很好)“新城区水暖器材五金商店”“西安兴茂五金标准件营业部”和五金器材、食品等十多家商店,其中有些只是一间门面。此外有些住家户,有的一个小门内矮房密集住着几十户。